第一篇色彩

第1章有趣的色彩科學

魔術師魔棒一揮,就能變出一大束鮮花,或是讓鴿子憑空消失。色彩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魔術師,它能改變你對溫度高低的感覺,改變你對空間大小的認知,甚至能輕易把你引入某種或歡快或哀傷的情緒中……不過,這些可不是魔法,而是貨真價實的科學。下麵就讓我們一起見證色彩為生活帶來的奇跡。

第1章第1節光與色之謎

光與色有著密切的聯係,可以說,因為有光,才有了顏色。白天光線充足,我們能看到色彩豔麗的物體,譬如打開一罐巧克力豆,立刻能看到繽紛多彩的豆子,讓人食指大動。可是在夜裏,沒有光,漆黑一片,隻能聞到巧克力豆的誘人香氣,卻無法窺其色彩。打開燈,光照之處,巧克力豆的美麗色彩會立即顯現。

最早發現光與色之間關係的是英國科學家牛頓。1666年,牛頓做了一個實驗。他首先布置了一個漆黑的房間,隻在窗戶上開一條窄縫,射進一束陽光,並讓這束陽光穿過一個三角形的棱鏡。結果,在對麵的牆上出現了讓人吃驚的圖像:投射到白牆上的並不是一束白光,而是按紅、橙、黃、綠、藍、靛、紫的順序排列的光帶。這條七色光帶就是太陽光譜,這個試驗就是著名的色散實驗。

牛頓的實驗說明,當各種色光按一定的比例均勻混合,就會變成沒有顏色的白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人的眼睛之所以能感覺到色彩,是由於物體對光線的某些波長會有選擇地吸收而造成的。由於不同顏色的物體會吸收不同波長的光,所以我們眼中的世界是五顏六色的,一如不同的音符會組成激動人心的協奏曲。至於色彩中的兩個極端——黑與白,黑色是物體完全吸收了各波長的光的緣故,而白色與之相反,是因為物體完全反射了各波長的光。

顏料有三原色,光也有三原色,不同的是,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而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20世紀80年代初,天津電視台有一個著名的電視節目叫《紅綠藍序曲——下周節目信息》,30歲以上的華北地區觀眾應該都記得它。之所以叫《紅綠藍序曲》,是因為彩色電視機的繽紛色彩就是由紅、綠、藍三色組成的。那時候小孩子們很好奇,會把臉湊在電視機屏幕上仔細看,能看到一個一個緊密擠在一起的紅、綠、藍三色的發光點。

由彩色電視機我們可以看到,光的三種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夠形成成千上萬種色彩。將紅、綠、藍三種色光按不同的比例、亮度、純度進行組合,產生的色光效果千變萬化、綺麗萬千。即使是同一種顏色,不同條件下也會產生不同的差別。把一瓶可樂放在桌子上,因為光線照射的位置不同,這種棕紅色液體的色彩就會發生變化,有深有淺,有明有暗,即所謂色彩明度的變化。

色彩的飽和度就是我們常說的純度,飽和度越高,色彩就越豔麗。光照的強度以及肉眼距離物體的遠近都會對色彩飽和度產生影響。飽和度高的色彩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張藝謀在拍攝電影《英雄》時,大膽地使用了高飽和度的紅色、藍色、白色,色彩飽滿,絢爛如油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比強烈的顏色在飽和度降低後,會顯得清淡和諧。霍建起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畫麵的飽和度相對較低,恬淡寧和,如同一首清遠的遠山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