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第11章第11節奇特的音樂療法

音樂對人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定的影響。我國古代《禮記?樂記篇》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人心之感於物也。”“其樂心感者其聲單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這些都說明古人已注意到音樂與心理活動的關係。近年國外對動物播放音樂試驗證明,音樂可以使乳牛的出乳量大為增加。近代把音樂治療看成是一種活動療法,有人認為音樂可使患者易於宣泄自己意識不到的心理內容,音樂可以解除各種心理社會因素所引起的心理反應,降低興奮水平,使人體恢複正常的功能。很多實驗證明,音樂欣賞可降低心理社會刺激所引起的高喚醒水平。有關文獻報道,音樂療法對一些精神病、心身疾病是有效的,有時會顯示出神奇的治療功能。但音樂療法中必須注意樂曲的選擇,需要重視節奏、音調、旋律等的配合,對聽音樂者來說,這些因素構成一首樂曲的完整知覺。這些因素中,節律是在音樂發展史上最早出現的,古代的打擊樂有強烈的節奏感,因而有激奮作用。優美的旋律,如潺潺流水、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境地,可以使人出現心曠神怡的欣賞反應。節奏感和旋律優美的曲子,對心理狀態與軀體的反應是不完全相同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體會到,雄壯的、富有節奏的軍樂可鼓舞士氣;歡快的樂曲,可以使孤僻沉靜的兒童開朗活潑。快餐店通過播放較快節奏的音樂,使顧客加快進餐速度,從而提高座位周轉率;百貨商場則播放抒情、節奏緩慢的樂曲,使顧客多逗留一些時間,以更好地刺激其購買欲。國外報告,聽肖邦的《小狗圓舞曲》(降D大調)有助於司機安全駕駛。音樂與植物生長的研究,報道很多。對於人來講,並不是所有的音樂都有益。研究發現,從事搖滾樂、爵士樂演奏的人員,心律不齊、腦電波異常者占93%以上。

現代實驗已經證明,曲調能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

C調:純潔、果敢、沉毅、虔誠。

D調:熱烈。

E調:安定。

F調:溫和、豐富、熱情、和悅、陰沉、悲哀、神秘。

G調:真摯、平靜、諧趣、憂愁或喜悅。

A調:自信、希望、溫情、傷感。

B調:勇敢、驕傲、悲哀、恬靜。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是最早提出“音樂治療”概念的人,他破除了迷信觀念,科學地指出音樂對於人體心理活動的影響。音樂用於治療疾病起源於古希臘另一位哲學家亞裏士多德,他正確地評價了音樂的醫療價值,認為情緒失去控製的患者,“聽了旋律後就會心醉神迷,於是恢複到原來的正常狀態,好像他們受了醫術或洗腸治療過似的”。他認為音樂的作用在於激發人體的感情,而且音樂的效果與酒、滋補品及某些發泄措施是一樣的。

1846年法國醫生克梅特發表的題為《音樂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影響》的論文,詳盡地論述了音樂對於心身健康的有益作用,以及對於疾病的防治效果。

據報道,悅耳的音樂,對神經係統是良性刺激。音樂的速度、旋律、音調、音色不同,能對患者表現出興奮、抑製、降壓以及鎮痛的功效。

波蘭有位專家把408名嚴重頭痛和神經痛的患者分成兩組進行試驗,一組患者所在的病房經常播放交響樂,另一組患者不播放音樂作為對照。結果在6個月後,聽音樂一組的患者消耗鎮痛劑和鎮靜劑的量較對照組患者少得多。英國皇家維多利亞醫院用古典音樂治療癌症患者的疼痛,取得了顯著療效。英國劍橋口腔醫院曾用音樂代替麻醉拔牙200多例,患者並未感到疼痛。還有一些口腔科醫生用音樂去掩蓋磨牙時發出的聲音,可鬆弛患者的緊張情緒。醫生們發現,當一個人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呼吸變得深長,原來十分緊張的神經肌肉也因而放鬆。音樂對心理不正常的人也有幫助,如一名過度內向的孩子,不與他人交往,而隻對音樂有特殊反應。還有人用音樂治療抑鬱症和躁狂症取得了良效。催眠曲和搖籃曲可幫助神經衰弱及失眠症患者安然入睡。有人發現產婦分娩時精神緊張,讓她聽特殊的樂曲可消除不安和恐懼感,有利於無痛分娩。

音樂療法是通過音樂刺激人的大腦皮層,影響情緒,從而收到療效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音樂可以使人血壓正常、肌肉鬆弛、脈搏放慢,從而使人感到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消除緊張、壓抑、憂慮和煩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