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理學家們發現,人體的各種節奏,例如心跳時的腦電波等,有一個很大特點,那就是它們趨向於和音樂的節奏同步同調。如果播放緩慢、莊重與平靜的古典音樂,那麼,人們的身體節奏就更能夠和這種音樂相適應、相平衡。生理心理學家使用各種現代化的生理儀器,對心理失常的人進行觀測,結果發現,當他們聽舒緩、莊重的音樂時,他們的心跳平均至少每分鍾減慢五次,血壓也有所下降,這是因為音樂可以改變腦電波的活動。人們喜愛的曲子中的許多部分,能誘導出一種使人陷入冥想狀態的腦電波,它能使身體活動放慢,全身放鬆。為什麼嬰兒能在媽媽哼的催眠曲聲中,甜蜜安詳地睡著?為什麼當人們幹重體力活時,往往用歌聲或者音樂廣播來減輕緊張沉重的感覺?就是因為音樂可以直接影響人們的大腦。
西方學者研究古典協奏曲的一些緩慢樂章,發現它具有一種奇妙的效力節奏。這種緩慢樂章每分鍾六十拍,通常都有一把低音大提琴,像人的脈搏在跳動。當人們聽這種放鬆的音樂時,身體就會趨向於按照它的節奏活動;心髒跳動的次數也會放慢到每分鍾六十次,而每分鍾六十次則是緩衝大腦的理想係數。於是,人體就會放鬆,頭腦得到安謐。
如果用更加通俗的話來講,音樂療法之所以能夠起到較好的療效,就是因為它用“樂音”而不是“噪音”。有一句唐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我們可以把它解釋為:南方的客人,乍來到炎熱夏季的大西北時,聒噪的蟬鳴聲使他感到心煩意亂,神經緊張。為什麼這位南方人會有這樣的心理反應呢?就是因為蟬翅在振動的時候,發出的聲響是一種噪音,而這種噪音對從南方來的人來說,還很不適應。噪音對人體的健康會起到不良影響,它主要刺激人的中樞神經係統,使其注意力分散,容易疲勞,降低勞動效率達40%以上。
心理學實驗證明:某些特殊性質的音樂,會給人們以特殊性質的“聲波信息”,它可以消除因艱苦的大腦功能所帶來的緊張,它使得人們的腦子的冥想狀態趨向於單一化、集中化與秩序化,從而排除了雜念的幹擾。有些西方古曲音樂就起著這種作用。有些宗教做禱告時,響起大風琴的緩慢低沉鳴奏曲,或伴有和諧、肅穆的讚美曲時,往往會使人整個心靈“無憂無慮”地沉浸在寧靜、超脫、升華的感受狀態裏,也就是這個道理。
不同的音樂可以起到不同的療效。向心理疾病患者播放旋律優美、抑揚感人的古曲音樂和交響樂效果最佳,因為這種音樂可以促使患者精神寧靜、心情舒暢,增加安全感。悅耳的低分貝的音樂,能使聽者抵抗心理上的幹擾,不急不緩地和心跳速度(正常人的心跳速度,平均每分鍾七十至八十次)相適應。如果音樂的速度每分鍾超過七十至八十拍,就會使人感到精神緊張;相反,低於心跳速度,則會使人產生難受的感覺。
有人試驗,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使人心情平靜,而西方現在流行的爵士樂、搖滾樂、迪斯科樂曲,可以使人近於發瘋,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增加人們悲哀、絕望的情緒。
因此,我們應該有選擇地欣賞音樂。感到煩悶的時候,可以聽柔和的音樂,它會使你心情寧靜下來;感到憂鬱時,聽聽比較雄壯的音樂,促使你興奮起來。人們在悼念死者時所播放的低沉緩慢的哀樂,與結婚慶典時所播放的輕鬆歡快的音樂,兩者有著明顯的差別,道理就在於不同的音調可以喚起人們不同的情緒。
我國一些心理治療部門,采用一些國內音樂曲目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
催眠:《平湖秋月》、《燭影搖紅》、《軍港之夜》、《楊翠喜》、《山水蓮》、《春思》、《銀河會》、《仲夏夜之夢》。
鎮靜:《塞上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仙女牧羊》、《小桃紅》。
舒心:《江南好》、《春風得意》。
解除憂鬱:《喜洋洋》、《春天來了》、《啊,莫悉》。
消除疲勞:《假日的海灘》、《錦上花》、《矯健的步伐》、《水上音樂》。
振奮精神:《娛樂生平》、《步步高》、《狂歡》、《金蛇狂舞曲》。
促進食欲:《花好月圓》、《歡樂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