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不飽是人心”,意為即使饋贈不飽滿的瓜子也是體現深情厚意的禮物。它往往是送禮者的謙詞。作為受禮者應該從禮物去感受人情的溫暖,而不應該計較禮物的輕重厚薄。即使心中有些想法也不應形諸顏色,更不要說見之於言辭了。不注重儀禮規範、時常被正人君子責罵輕薄的袁枚竟敢堂而皇之把禮物原封退回,而且附以書信,並在信中對禮物挑三揀四,大放厥詞。這在當時不啻是驚世駭俗的行為,是大殺風景、頗傷臉麵、有悖傳統的。
袁枚不僅是個風流倜儻、名噪一時的才子,也是個對於食物特別講究的美食家。他曾說:“三年出一個狀元,三年出不得一個好火腿。”在自己所著的《隨園食單》的“選用須知”中對於食物原料的精粗老嫩十分重視,真是達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程度。而陶怡雲這個毛頭小夥竟然送給袁枚一隻老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袁氏看來隻有原物奉還。
奉還贈品是要刺傷對方自尊心的,特別是它所涉及的又是食物。人們在飲食問題上是十分敏感的。如何做到既退掉老鴨,又不刺傷對方,這是需要靈活的處世藝術與幽默的人生態度的。古代有不少涉及飲食而處理不當的例子,有的甚至釀成禍端。《詩經·小雅·伐木》就有“民之失德,乾餱以愆”的名句,意為人不重道德修養,因為飲食小事而鬧出亂子。漢高祖劉邦貧賤之時,常帶窮朋友回家吃飯,掌灶的嫂子對此非常討厭,常常用勺子敲擊刮噪羹釜,表示飯無羹盡,客人辭去。有一次劉邦看到釜中還有羹,也如此驅趕客人,便非常氣憤。這件事他記了一輩子。直至他做了皇帝,兄弟皆封王,獨兄子(兄已亡)尚未封。劉邦老爹代為求情才封了一個“羹(音夾,刮也)侯”以紀念往事。這還無礙大體,有些事甚至導致國破人亡。春秋時宋國主帥華元殺羊餉士,而為華元駕車的羊斟沒有分到羊肉羹,他感到大傷麵子。於是在宋楚交戰時說:“昔之羊羹子為政(做主),今日之事我為政。”於是他把戰車馳人敵陣,宋軍大敗,主帥華元做了俘虜。又如春秋魯國公父文伯請南宮敬叔飲酒,以露賭父為陪客。上席的菜肴中有鱉,它的個兒很小。公父文伯請露賭父食鱉,賭父怒辭曰:“將待鱉長而後食之”遂出。弄得不歡而散,差點兒導致一場政治事件。這些事件的釀成都是由於雙方缺少幽默的人生態度,因而隻能產生對抗而不是相互諒解。為人灑脫的袁子才則不然,他用調侃的筆墨寫了一封充滿了幽默、恢諧的書信。書信中妙語連珠,諧趣橫生。這不僅消除了由於傷及麵子而帶來的緊張氣氛,而且還會使當事人陶怡雲忍俊不禁,把不滿、隔閡都拋到九霄雲外,詼諧幽默之功力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