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繼續,那就是神話與傳奇了。因《借》劇所表現的內容:不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不是“牛鬼蛇神”,沒有“宮鬥”“穿越”“諜戰” 抑或“青春偶像”等所謂的熱播元素,也不像某些文藝評論家所說的《兵峰》《沂蒙》,可以不要收視率。胡錦濤同誌強調:“進步文藝,刻寫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和一個國家的未來,深深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時代的風尚。”我以為電視,尤其是連續劇,雖不能改變社會,但要激勵和鼓舞人們!所以說影視作品又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像這樣一部以湘西少數民族典型人物的英雄形象為個體代表,謳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永不言棄”群體英雄主義與民族精神的片子,能在普通觀眾中有如此極佳的收視效果,能有如此,還要如何呢?
再次提議要出版這本《從文學創作到視聽表達》一書的,還是本劇的民俗顧問彭武長同誌,他說要將這部劇攝製前後的經曆以及創作點滴用文字記錄下來,並結集出版。這對於初涉影視劇創作的學生或影視愛好者來說,無疑具有借鑒作用。就是對普通讀者來說,當他看完這部劇之後,再來讀一讀編劇、導演的相關闡述以及欣賞文學劇本中跌宕起伏的故事和人物,不難從字裏行間了解電視連續劇攝製的台前幕後以及影視的基本創作規律,這些都是十分有益的。
感謝中國電影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康健民,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周振天,中央電視台影視部高級編輯張誌敏,瀟湘電影集團董事長周丕學等業內領導、各位影視專家。
感謝此劇主要場景拍攝地——湘西州永順縣委書記李平率領的縣委縣政府協拍組,以及湘西老爹生物集團董事長王曉勤、湖南成功集團負責人劉虹、張宏兵等知名企業家的扶持與關心,沒有他們幫助與支持,就沒有這部劇的今天。記得劇組在撤離永順時李平書記說的那席話:“這次老兄專門回家鄉拍攝,老弟我沒能給你撐足麵子,請你要體諒。咱們這裏是國家級貧困縣,財政狀況不好這你是曉得的……”其實從劇本創作到實地拍攝,他和宣傳部長曾維秀等負責人已經盡其所能:片中陳設場景所需的木材由縣裏提供,群眾演員費用不論用了多少人次,縣裏都報銷百分之五十……
我還要對攝製組的全體同仁說一聲:“謝謝大家!”尤其在編劇、導演創作中與我一道合作的“二黃” ——黃暉、黃鶴,感謝二位的鼎立合作。
感謝在攝製期間,給予大力支持的湘西家鄉的領導和朋友們,他們是:陳瀟、曹世凱、肖淩之、張建永、彭冠智、於國鑫、向頂天、張永中、盧向榮、鄭桂章、楊正存、歐道勝、李嘉慧、劉小剛、鄧建英、胡丕忠、黃華、吳廷科、盛亞麗、歐小芳、劉鋒、向鴻斌……
《從文學創作到視聽表達》一書的出版,同樣也得到許多業內人士和朋友的指點與幫助。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王進副社長和蔡開鬆主任等為此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勞動,在此深表謝意!
最後我要感謝在我人生遇到困難或遭受挫折之時,不離不棄,默默支持我、守護我的親人——我的妻子和兒子,以及在老家的一唱和朝漢兩位親兄弟。
此時此刻特別要感謝我的父親——王春餘老師、我的母親——何菊仙老師,是他們二老的在天之靈一直在默默保佑著我,使得我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裏擺脫了困境,順利地完成了這部連續劇的創作、拍攝以及這本書的出版。“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世上最疼愛我的父親母親,你們曾經是兒子作品的忠實觀眾和讀者,不論電視台重播了多少次,你們都會不厭其煩地守候在電視機前。如今,此劇熱播之時,你們卻已離我而去,若想再次相見,也隻能在夢裏了。我不知在那遙遠的天堂裏,是否有衛星插轉這部電視劇?是否有書店購買到這本書?也許……有人說“失去的往往是最珍貴的!”歎這輩子時間太短,如果真的有來世,我還要做你們的兒子,聆聽二老的教誨。
再次叩謝多年來關心我、支持我的各位師長、領導朋友以及親人們!
王靜
2012年3月於湘西、永順、西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