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1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
這首詩歌是記載在《太平廣記》中,雖然隻有八個字,但卻生動地繪出一幅中國“瘋狂原始人”狩獵圖。
我們無法細想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用了一種什麼樣的工具追捕到一種什麼獵物,也不知道他追到獵物是自己吃還是用來祭祀給更古老的祖先。
所以,通過這八個字,你會發現,詩歌語言的奇特在於,它隻給了你一扇窗。通過這扇窗,你會發現什麼,那幾乎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詩人,隻是給宅在世俗屋廈中的你建好這扇窗。
有時候,你即使絞盡腦汁也無法猜透那些簡單的文字符號所傳達的東西,也有可能,讀了第一遍就眼睛一亮,共鳴到想大哭一場。
這就是詩歌。
2
詩歌呱呱墜地的時間和人們說第一句話一樣古老。
詩歌的第一個流派是“杭育杭育”派。早在我們的先人披掛樹葉獸皮一起勞動的時候,為了一起用力,協調勞動節奏,就開始“杭育杭育”喊號子——這是最早的“詩歌”。這是魯迅的說法。
為什麼是“杭育杭育”而不是“嗯啊嗯啊”?因為前者需要一群人合作,後者隻需要兩個人合作,前者是勞動,後者是發情。
要知道詩歌隻有人類才有,發情卻是動物的共性。詩歌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把發情變成了愛情,這個轉身有些華麗。
3
等到倉頡冒著天上下糧食、人間鬼哭狼嚎的壓力造了字之後,詩歌才有了被寫下來的可能。
文字產生之前,人們主要靠耳朵和嘴巴進行交流,屬於通訊基本靠吼的階段,不隻是鄰裏鄉親之間的交流是這樣,詩歌和故事的流傳也靠這種方式。
然而,從幾千年前到幾千年後的清代沒落,看書識字基本上一直是讀書考試和坐享其成的統治者的事兒,百姓沒有必要認識字,他們最多會寫名字和會數錢就可以了。
所以你看古裝電視劇,官府貼出去告示之後,總是有一兩個認識字兒的人在那裏讀給大夥兒聽。
更早一些,官府宣布行政告示的時候搖鈴子,鈴子一搖,把大家召集到一塊就開始宣布事情。這種鈴鐺的舌頭是木頭做的,所以也叫木鐸。
但是,搖鈴子的是基層公務員的事兒,更高級別的政府官員開始憂慮起來,他們擔心什麼呢?官府越來越龐雜,住在大宮殿裏麵不知道民情風俗啊!
怎麼辦?組織文人跑鄉村山野去采風。
就像那些畫畫兒找靈感的文藝青年一樣,要畫野花野草、小雞小鳥,你得下鄉去啊。
采風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把民間流傳的詩歌抄寫下來,整理出來給陛下等人閱讀,除了那些喜歡到處旅遊和小說中微服私訪的個別皇帝,大部分皇帝待在深宮裏麵不出門,主要靠大臣們彙報工作來了解民情。
有時候,官員們整理詩歌的時候也把他們自己附庸風雅和大型祭祀活動上唱誦的詩歌也加了進去。
4
孔子讀到了采風整理出來的《詩經》,大概覺得值得流傳千古,於是編訂了一番。結果後來就真的流傳千古。
秦始皇和項羽兩個混蛋,一個焚書坑儒,一個火燒國家圖書館,但是都沒有對《詩經》怎麼樣,因為這部詩集藏在孔子家的牆壁裏麵和一些讀書人的腦袋裏麵。
《關雎》不是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卻是中國最早的詩集。《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首詩歌。
一些儒家的讀書人把《詩經》找出來之後就開始向年輕人們做介紹了,這種風氣到漢代達到了高潮。
《毛詩序》是漢代毛萇傳(給弟子學生們講解)的詩,屬於古文經學,是從孔子家的牆壁裏麵挖出來的,用先秦古文字寫成。
還有申培的魯詩、轅固生的齊詩、韓嬰的韓詩,都不知道弄到哪兒去了,沒有流傳下來,他們是今文經學,依據前輩口述用漢代流行的隸書寫成。
5
《毛詩序》對詩歌的產生表述為:“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意思是詩歌其實就是說句心裏話,隻不過說得很講究,讀起來很順口。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以理解為,觸動感情就發表成語言,語言不足以表達和發泄就加感歎,加了感歎還嫌不夠就唱歌吧,唱歌不自覺地動手動腳就成了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