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詩、歌、舞一開始都是在一塊的。
但是又唱歌、又作詞、又跳舞的人畢竟是少數人才,大多數人走上了術業有專攻的道路。
後來詩、歌、舞分開,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詞兒寫得挺好沒有人唱,曲子聽起來不錯但是詞兒特俗,舞跳得劈裏啪啦不知道嘴裏叨咕的是啥。
現在很多古代的詩歌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知道古人是怎麼唱怎麼跳的,是不是那個時候就有“RAP”已經無從考證。即使想用古音讀出古詩來也變得不太可能。
所以我們還是用現代漢語來讀古詩吧,雖然這增加了我們理解古詩的困難,但是總歸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讀上一點總比什麼都不讀好吧。
6
古人的詩歌不好讀,得有注釋,有了注釋就可以知道詩歌說了什麼。但是,知道詩歌說了什麼,這不過是讀詩的第一步。
讀古人的詩,這一關還是很容易過的,不像很多現代詩即使是用現代漢語寫成,你也不知道它說了什麼。
詩歌的閱讀就像小孩子學步,第一步邁不出去就沒有辦法漸入佳境。
然而,很多在讀書識字上已經沒有什麼問題的人讀過詩歌之後仍然隻會做出如此簡單得評價:“好詩!”
怎麼個好法?不知道,反正就是好,這其實是讀詩的初級階段。
7
在我看來,讀詩的關鍵是想,聯想,回想,胡思亂想。
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摩天大樓的樓頂,看著遠處參差錯落的建築和奔流不息的車水馬龍,想想自己在單位給領導盡忠言卻遭到批評,想當個處長為百姓謀福利都不可得,至今還是個低級公務員拿著有限的工資幹著無限的活兒,這個時候,如果突然想起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說不定你就有一種想跳下去的感覺。
恭喜你,這首詩歌你已經基本有了自己的理解了。你是怎麼理解的?答曰:“共鳴。”你隻不過比別人多了些胡思亂想,你就完全理解了一首詩歌。
當然,並不是所有詩歌都能讓讀者共鳴。那些不能共鳴的詩歌就不可欣賞嗎?也不是的。欣賞的辦法還是想,就是多問為什麼,怎麼樣,咋回事。
像《紅樓夢》中的丫鬟一樣囉嗦,你才能讀懂詩歌。如果像香菱一樣癡迷,讀點古詩簡直易如反掌。
8
囉嗦這麼多,我們不妨就從《關雎》讀起吧。
《關雎》和男女愛情有關,而正好人類文明也基本上是從談戀愛開始的。
從戀愛到做愛,從做愛到生下子孫後代,再教育,再談戀愛,人類才能長江後浪推前浪。
《關雎》是一首寫談戀愛的詩歌。“關”和“雎”是開篇頭兩個不同的字,一開始詩歌大概沒有題目,所以采風的人幹脆就用頭兩個不重複的字做題目,這比苦思冥想個好題目要簡單得多,也沒有標題黨那樣勾引人但實際上和騙子沒什麼兩樣。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關雎鳥在河灘上鳴叫,一個小夥子正在注視一個摘采荇菜的美女,白天看晚上想,轉過來轉過去睡不著覺,幹脆吹拉彈唱哄女孩子高興。
為了深入了解這首詩歌的內容,現在我們來想三個問題:第一,小夥子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看見了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兒?第二,小夥子對女孩子愛到了什麼程度?第三,小夥子是如何追求他愛的那個女孩兒的?
相信談過戀愛的朋友都會有自己的回答。
你會發現,這三個問題是幾乎所有談戀愛的的故事都要交代的三個基本問題。
9
第一個問題:小夥子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看見了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兒?
詩歌的第一句交代了時間和地點:小夥子在一次外出的時候看到小河攤上有一位正在采摘荇菜的姑娘,這小河灘上還有關雎鳥飛來飛去,鳴叫不已。
小夥子第一眼看見這個姑娘就表示,這是一位窈窕的姑娘,是“君子”——也就是他自己追求的好對象。
愛慕之情,“昭然若揭”。
10
當然,讀詩歌讀多了,你就會知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也可能是隱喻男女的愛情,關雎鳴叫著調情,預示著男歡女愛。
這種一開始不見山,隻見白雲的方式叫做“興”,就是進入主題內容之前先說別的,在古詩中這樣的方式相當常見。《孔雀東南飛》開篇即寫“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在內容上看不出來和焦仲卿兩口子的悲劇和孔雀有啥關係,但是徘徊而飛的孔雀卻能襯托出一種悲劇的氣氛,而且有一種戀戀不舍的意思在裏麵。
所以“興”就是發起、導引的辦法,“興”的內容和後文有沒有關係,那就要因讀者而異了。
《詩經》還習慣於另外兩種表現方式,叫作“賦”和“比”。“比”就是打比方,比喻;賦就是鋪開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