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關關雎鳩(3 / 3)

比喻比較有趣,鋪陳比較費材料。漢代的“賦”都是認識字特別多的人才能寫的,為什麼,因為要鋪開了寫,要用太多的難字生詞。所以讀漢賦你會發現,文章情節很簡單,就是字和詞好多都不認識。

11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在形容美女的時候表達不太一樣。

“窈窕淑女”,什麼樣的女子算是窈窕的?啥模樣的才是淑女?雖然現在也說窈窕,也說淑女,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

現在說窈窕往往和苗條一個意思,就是身材火辣,淑女就是漂亮大方。

古漢語的“窈窕”是幽閑,“淑”是美善,也就是說這個姑娘的一舉一動都溫柔閑適,看著就舒服,而且外表美麗、秀外慧中。

不同時代美女的標準是不一樣的,趙飛燕時代以瘦為美,楊玉環時代以胖為美,慈禧時代三寸金蓮為美。

周代的美女得舉止優雅,文靜、善良。

12

小夥子看見姑娘的時候,她正在采摘荇菜。原詩裏麵的荇菜是參差不齊的,采摘這一動作也用了三個詞,一個是“流”,一個是“采”,一個是“芼”。三個詞的意思有很微妙的差別。“流”是挑揀的意思,“采”是選擇的意思,“芼”才是擇取的意思。

這有點奇怪,為什麼采摘荇菜這麼一個小動作要用這麼多詞去描寫呢?可以從男女兩個角度來分析。

從女方來說,動作細致才足以說明人家是“窈窕”的“淑”女啊,想想看,如果是握著犁吆喝著牲口大大咧咧,那就成另一種審美了,或者說是重口味。這麼細致的描寫,很容易把我們想象的目光集中的這個女孩子的手上,這麼細致溫柔的的一雙手,該是怎麼樣的一雙手啊?

從男方來說,一個男人要不是因為愛情,怎麼能這麼細致地去在意一個人,在意她一個小小的動作呢?好色和變態除外。

從詩歌的形式上看,這種隻變換一兩個詞的反複的辦法在《詩經》中非常普遍。最典型的是《芣苢》,第一句是“采采芣苡,薄言采之”,後麵五句都隻是換掉了第三個“采”字,分別用“有”、“掇”、“捋”、“袺”、“擷”,和《關雎》中的用法相似,都是好一個動作的很多細節,在時間上有先有後。

13

第二個問題,小夥子對女孩子愛到了什麼程度?

談戀愛的時候,有一句話可以說是整個戀愛的風水嶺,那就是“你愛我麼?”

在電影中,這句話的回答直接關係到劇情的發展。

如果對方回答“愛”,接下來的該是擁抱和親吻了,或者再進一步,上床。

如果對方不回答或者說“我們隻是朋友”,那就麻煩大了,接下來就該“三角戀”或者“單相思”了。總之要非常曲折,乃至撕心裂肺或者死去活來。

其實,生活是由細節構成的,說愛與不愛,總得有點現實基礎。也就是說,愛,你的表現在哪兒?

《關雎》裏麵的小夥子頗有代表性。

想你想得睡不著,做夢都在追你,這算不算愛?正如張學友唱的“如果這都不算愛,我有什麼好悲哀”。“輾轉反側”,這是很直接的表現。沒有電話、沒有手機、沒有QQ,晚上黑燈瞎火、孤枕難眠哪!《大話西遊》中的經典對白也說“漫漫長夜,無心睡眠……”愛情,讓多少情男癡女陷入“黑眼圈門”啊。

14

第三個問題,小夥子是如何追求他愛的那個女孩兒的?

該是行動的時候了。怎麼追?這是個問題。

大學裏男生跑到女生樓下彈著吉他唱著歌的鏡頭將在古老的周代找到一個最初的版本。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一個有才的小夥子,既會弦樂,也會打擊樂,而現在,演奏的目的隻有一個,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力。

那個時候,即會打擊樂又會弦樂的男人,應該是“君子”,不一定是“富二代”,但至少是“士”階層以上的人物。

哦,原來是公子和小姐之間的愛戀。

我們欣喜地看到,那個時候劇情還比較簡單,公子和小姐的愛戀還是以非常幹淨的方式出現,沒有多事的丫鬟,沒有多事的媒婆,隻有宴會上的男子一邊演奏樂器,一邊想象著眼前這位小姐采摘荇菜時那溫柔美麗的動作。

或者,這是一個年輕的男樂師和女舞蹈演員之間的愛戀。相見在河畔,相思在夢裏,相愛在舞樂的每個節奏裏。

15

戀愛的美好總是那麼轉瞬即逝和刻骨銘心。

那個多才的小夥子和那個采荇菜的姑娘到底結婚了沒有,我們不得而知,也無需知道。

你所能做的就是再次集中精力,撇過我的這篇文章,仔仔細細,像采荇菜那樣溫和、幽閑地,從頭到尾讀一遍這首詩,順便回憶一下你愛的那個人。

如果讀一首詩能讓你想起曾經愛過的人,那也算是不少的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