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首:《江南春》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到處花紅柳綠、酒香飄逸,煙雨朦朧之中盡是南朝時蓋起來的寺廟樓台。這當然一派江南美景,但是仔細一想,不對啊,大家都在喝酒享受根本就是忘乎所以,那些當年勞命傷財弄起來的寺廟樓台也有增無減——這可不是什麼好征兆,光鮮的表麵繁華之下已經藏著太多危機了。
第三首:《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又是江南美景,又是酒家林立,寒煙明月之中,歌女們還在唱著那首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先生享受美女佳肴時演奏的《玉樹後庭花》。這嫋嫋歌聲讓夜泊秦淮的杜牧感歎起來:是啊,那些歌女們沒完沒了地唱著《玉樹後庭花》,因為她們不知道那就是亡國之音啊!——妓女們是不知道,可是聽歌的官員們也不知道麼?朝廷的大臣們也不知道麼?皇帝陛下也不知道麼?
11
曆史總是過去的東西,不可能重來。大多數人從來沒有追憶過曆史,更沒有假設過曆史重來之後一切會怎麼樣——如果你沒有這樣做過,那麼不妨讀一讀杜牧的以下兩首詩:
第一首:《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項羽兵敗烏江,拔劍自刎,理由是無顏麵對江東父老。但是,如果項羽能夠包羞忍辱,憑借江東的人才之盛,難道不是可以卷土重來嗎?
第二首:《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一支折斷的鐵戟沉沒在水底的沙石之中還沒有銷蝕,一考古才知道,原來是赤壁之戰時候留下來的。
當年,孫劉聯軍用火攻的方法打敗曹操,一戰而定三國。可是想想看,假如周瑜如果沒有東風相助,那麼東吳的“二喬”(孫權和周瑜的老婆)豈不是要被曹某人關進銅雀台慢慢享用了?
不管你怎麼假設,曆史終歸是曆史。至少,杜牧給了我們另一種看待曆史的方法。
12
風流多情的杜牧和感慨曆史的杜牧都離我們遠去了,他也化成了曆史塵埃。
杜牧的風流沒有給他本人帶來快樂,他的曆史感慨也沒有任何延緩唐王朝沒落的作用。
他的詩歌,仿佛就像他詩句裏說的,隻是“替人垂淚到天明”。他為自己的多情憂傷過,也為王朝的落寞擔心過。
13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這首《樂遊原》是晚唐另一位巨星級詩人李商隱的詩歌。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一句簡直是唐王朝衰落的預言。對他本人而言,身處晚唐的政治漩渦中,恐怕連“夕陽”也不怎麼好。
14
李商隱(公元813—858,字義山)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恩師令狐楚,一個是嶽父王茂元。
問題就出在這兩個人身上。令狐楚屬於“牛黨”,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
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的恩師令狐楚病逝。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今甘肅涇縣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甚至將女兒嫁給了他。
在“牛黨”看來,李商隱娶了“李黨”分子王茂元的女兒,這當然是背叛師門。
在“李黨”看來,李商隱的恩師令狐楚是“牛黨”分子,他應該是“牛黨”的人,不能為“李黨”重用。
當時的朝廷,不是“牛黨”把權,就是“李黨”把權,政治從來就沒有中立,李商隱當然會尷尬。再加上個人運氣也不太好,所以一生鬱鬱不得誌。
15
詩人不懂政治,這倒也正常,隻是混得有點兒慘。如果能夠想開一點,做個普普通通的詩人,豈不是要暢快許多。可是問題就在這裏——你隻可能事後恍然大悟,“隻是當時已惘然”。
好在李商隱的痛苦不堪給我們這些後來人留下了很多琢磨不透但是非常精彩的無題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上小學的時候,大家寫作文喜歡用這句詩表現老師的嘔心瀝血。實際上,李商隱好像並沒有用這首詩讚美他的恩師令狐楚。
為了“兼濟天下”的理想奮鬥不息也好,為了愛情的海誓山盟也罷,隻要執著,不都是好事兒麼?雖然悲痛,總歸是一種堅持。
最後,希望青鳥別嫌累,為每一個堅持的人殷勤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