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 多情卻似總無情(2 / 3)

兩年後,任東都監察禦史,在洛陽重逢豫章(在今江西南昌)樂妓張好好,又為她淪為“當壚女”而“灑盡滿襟”,寫下《張好好詩》。

杜牧的這兩首詩讓他這個“薄情郎”變成了“多情郎”。

7

杜秋娘有一首原創歌曲,叫《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原名杜麗,老媽是官妓,從小在妓院長大。這首《金縷衣》帶給她的,是兩次命運的轉折。

十五歲時,杜麗被鎮海節度使李錡以重金買入府中為歌舞妓,她以《金縷衣》征服了李錡,被納為侍妾,易名為杜秋娘。後李錡舉兵反叛,戰亂中被殺,杜秋娘入宮為奴,仍舊當歌舞姬,她又以《金縷衣》征服了唐憲宗,被封為秋妃。

杜秋娘不光長得漂亮,而且很有歌舞才華,更要緊的是她還很有政治才華。所以,杜秋娘既是唐憲宗的愛妃,也是機要秘書,備受寵愛,地位非常穩定。宰相李吉甫曾勸唐憲宗選天下美女充實後宮,憲宗竟說:“我有一秋妃足矣!”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宮中,從此,杜秋娘的人生舞台讓位於宮廷的明爭暗鬥,開始了她隻給別人當配角兒的生活。

憲宗死後,二十四歲的太子李恒嗣位為唐穆宗,杜秋娘則負責照顧皇子李湊。李恒好色荒淫,三十歲一命嗚呼。十五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這小子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一下當皇帝的樂趣就被刺身亡。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李湛死後,李湊的弟弟李昂繼位,為唐文宗。文宗大和元年(828年)宦官王守澄與宰相宋申錫矛盾激烈,宋申錫密謀除掉王守澄、立李湊為帝,計劃被王守澄得知,於是先下手為強。結果,李湊被貶為庶民,宋申錫謫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返回鄉裏。

公元835年冬,南京發生軍變,四十四歲的杜秋娘重新成為她的人生主角兒,卻以逃難的形象凍死在玄武湖畔。

公元833年,杜牧在南京重逢杜秋娘——已經沒有皇家戶口的杜秋娘不再是一位美麗到不用化妝、婀娜多姿的美麗女子,成了一位年老色衰的滄桑婦女,杜牧有感於她的身世,於是寫下長詩。

8

張好好的經曆要簡單得多,但是她和杜牧接觸的時間更多,而且杜牧對她也有意思。

大和三年(835年),杜牧在南昌沈傳師的江西觀察使幕府任職,經常參與宴會,偶然之間,認識了初吐清韻、名震四座的張好好。

大和四年,沈傳師調任宣歙觀察使,杜牧隨之到了安徽宣城,這時張好好也被帶到宣城,風流倜儻的杜牧和秀外慧中的張好好依舊有所交往,而且互相喜歡。

但是過了兩年,還沒等杜牧下手(他的資格也不夠),張好好竟被沈傳師的弟弟沈述師看中並納為妾。張好好嫁給一位有錢有權的男人,也算是有個歸宿吧,但是她可能不知道,在沈述師之屬看來,她不過是個要多少有多少的漂亮妞兒罷了,說白了就是一個妓女。

果然,沒過幾年,張好好就被丈夫遺棄,為了生計,不得不在洛陽東城的一家酒店當壚賣酒。

杜牧正是在這個時候再次遇到張好好的。一位名震四座的美女,才幾年功夫就變成了一位風塵仆仆的當壚女?杜牧也許還記得當初張好好出嫁之時送給他的那首詩:

孤燈殘月伴閑愁,幾度淒然幾度秋;

哪得哀情酬舊約,從今而後謝風流。

可是當初以他杜牧的低微身份,麵對自己喜歡的女孩子,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她被別人娶走,他能有什麼辦法呢?

據說杜牧為此鬱鬱而死,張好好還偷偷去祭拜過,甚至傳說她自盡於杜牧墳前。

杜牧的《張好好詩》墨跡竟然流傳下來,以至於他的“風流”之名有多了些書法色彩——曆史總是這麼漫不經心。

9

杜秋娘和張好好的經曆有點相似。她們都是身份低微但是非常美麗有才的風塵女子出現,因為偶然的機會一展才華便震驚四座,後來都嫁給了有錢有權的男人,再後來又都落了個一無所有,仿佛回到了最初一般。

人生的每一次轉機都讓人無法猜透究竟預示著什麼。如夢如幻,突然醒來,即已到了最後。

不管是一個人的坎坷一生、還是一個朝代的興亡變化,不都跟做夢一樣麼?想必博覽史書的杜牧對此體味比常人更加深刻。

10

杜牧的詠史詩有獨具特色的一麵,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對王朝沒落的預感,二是假設曆史可以重來。

杜牧生活在晚唐,唐王朝走到了最後的一刻,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作為一位飽讀史書的作家和一位神經敏感的詩人,他當然不可能沒有隱隱預感到這種曆史巨變前的蛛絲馬跡。我們來讀三首詩:

第一首:《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皇帝不在首都長安待著處理公務,長年累月跑到驪山的華清宮和妃子廝混;不知人間煙火,派人千裏迢迢、累死累活去采新鮮荔枝,就為了妃子一笑?這是什麼情況?不就是要亡國了嘛!當然,杜牧看到了朝廷的豪奢淫逸,不可能直接說出來,隻好拿李隆基、楊貴妃的事兒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