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你是說根本就沒有一個小孩子病得快死了?”溫森德急迫地問道。“謝天謝地,這真是一個好消息。”
不必追求每個人的滿意
孔子被尊為聖人,聖人講中庸,普通人更希望講中庸。但中庸是一門極深的學問,可謂人生的最高境界。大多數人窮其一生,學到的也隻是中庸二字的皮毛。因為把握不好中庸的度,中庸都是變形的中庸。一些講中庸的人,也扭曲了自己的人格。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一個畫家畫了一幅人見人愛的作品。畫好後,他決定拿到市場上檢驗檢驗。於是,他把畫掛在市場,並在畫的旁邊放上一支筆,寫明“請在你認為不完美的地方做個標記”。
一天後,畫家取回了畫。天呀,畫上到處都是標記。畫家失望極了,原來自己的畫就這個水平呀!但畫家轉念一想,不至於呀。自己好歹也是個專業畫家,不會差到這個程度。
於是,畫家決定再換另一種方法試試。
第二天,畫家又描摹了同一幅畫,然後掛在市場上,並寫明“請在你認為最滿意的地方做個標記”。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看完畫,畫家笑了。原來,畫上也塗滿了標記,在原來不滿意的地方,也被人做了最滿意的標記。
畫家明白了,不論什麼事,讓所有的人都滿意是不可能的,一人一個眼光,一人一個看法,讓一部分人滿意就足以欣慰了。
在生活中,被每一個人喜愛是何等的幸福,於是有人戴上麵具,夾著尾巴做人;有人為了明哲保身少惹麻煩而做和事佬;有人害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反複,於是做人的原則是這個不能得罪,那個又不能處得太近,把中庸奉為人生處世的上策。
講中庸,人生也許少了一些磨難,但沒有性格的人是可悲的人。是被人鄙視的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心中沒有原則,沒有信念,在自私之心的驅使下,中庸者雖然不會以勢力的強弱作為同盟的對象,但總會對勢力強的一方露出諂媚的微笑。中庸之道,卻不時背道而馳。
有一個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的第一年,血氣方剛,敢作敢當,初生牛犢不怕虎,他給自己定的座右銘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第二年,他把座右銘改成“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第三年,他的座右銘換成了“河裏的卵石——隨波逐流”。
環境影響人,但做人必須有原則,外在的表現是一種形式,內心必須固守自己的尊嚴。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逢迎什麼。
有能力的人才有性格:
有自信的人才有性格;
有性格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有性格是造就輝煌人生的前提。
不把得失看得太重
成功常會成為下一個失敗的原因;反之,任何失敗也都可能因智慧和努力而成為下一次大成功的原因。
從前,有一位老人上街去趕集,不小心丟失了一匹馬。鄰居們都替他惋惜。老人卻說:“我雖然丟了一匹馬,但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眾人聽了,都感到老人很可憐。過了幾天,丟失的馬跑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來了一匹騾子。眾人見了紛紛羨慕不已。可是,老人卻憂心忡忡地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壞事情呢?”
大家都以為老人一定是讓好事給樂瘋了,以至於連好事壞事都分不清。幾天後,老人的兒子騎著騾子在院子裏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
鄰居們都過來勸老人不要傷心難過。不料,老人笑著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大夥兒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無不奇怪地悻悻離去。
事隔不久,戰爭爆發了。凡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都被拉去當了兵,大多數人都戰死沙場,沒能再回來。而老人的兒子因為腿瘸沒有應招當兵,呆在家裏平安無事。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的成語典故。
再大的苦難也要自己承受
在人生的兩萬多天時間裏,沒有人從始至終都是幸運兒。
有這樣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
有一個老頭住在市郊,一天,他想去城裏辦點事。走出大門時,正巧有一輛拉煤的翻鬥車路過,出於想省錢的目的,他就招手讓車停下來,想搭車走。可是駕駛室裏已坐滿了人,他就自作主張坐在了車鬥裏。進城後,司機拉著他直奔卸煤點,等到翻鬥車將煤卸完,司機才想起老頭在後邊,急忙下車查看,隻見老頭掙紮著從煤堆裏爬了出來,看見司機幽默地說道:“呦,小夥子,真不好意思,剛才下車時一個不小心,把你的車鬥給踩翻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一生很短暫,在這既短暫麗又漫長的一生中,沒有人從始至終都是幸運兒,我們的生命中,無不交織著喜悅與悲傷,順利與坎坷,幸運與不幸,得到與失去。正是如此紛繁的內容,構成了生命的多姿多彩,我們才品嚐到生命複雜的滋味,到年暮黃昏的時候,也才有了那麼多可供回憶的內容。
感謝生活的賜予,不論一帆風順還是苦難深重。
生活就是一個個難題,我們不斷地去破解,最艱難的是解題的過程,承受住那個過程,完成那個過程,人生就多了經曆,人生就多了堅強。
人生是個大舞台,也許有笙歌相伴,也許有人不斷地穿梭,但主角永遠都是我們自己,別人能給我們再大的幫助,他們卻無法主宰我們的一生。
我們沒有先知先覺的能力,芸芸眾生,誰都無法避免苦難的降臨。勇敢者、智者麵對苦難,能夠坦然接受,然後想方設法化解苦難,把它看做是對人生的又一次挑戰,也會贏得別人的敬重;懦弱者、愚者麵對苦難,好像塌了天,垂頭喪氣,甚至喪失了生活的勇氣,結果苦難更加深重,造成的損失與危害更加巨大,戕害自己的心靈,為別人留下笑柄或提供反麵的教材,這樣的人生何其可悲。
其實,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車到山前必有路,重要的還在於你的心態。
有一個神話傳說。
西西佛觸犯了天庭的法律,被貶到人世間受苦。他所受到的懲罰是要將一塊大石頭推上山,直到它不再滾下來為止。西西佛推呀推,費盡氣力將石頭推上山頂,周而複始,永無休止。
天神想靠這樣的折磨,使西西佛心靈崩潰而死。西西佛每次推石頭上山時,天神都嘲笑、打擊他。但西西佛不相信命運,依舊我行我素。他想:既然推石頭上山是我每天的任務,那我就每天都來完成,完不完成責任在我,至於石頭是不是往下滾,那就和我無關了。再說,石頭不往下滾,我又推什麼呢?
在西西佛的坦然麵前,天神折服了,他無法再懲罰西西佛;便讓西西佛返回了天庭。
一切外在的磨難,都會在心靈交彙,你的盾牌不是外人的幫助與同情,而是心理承受能力。一帆風順不會使我們的心靈成長,苦難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淬淬火,加點鋼。遇到苦難時,沉靜下來後,從反麵想一想,也許會寬釋你陰鬱的胸懷。
想一想貝多芬,苦難好像不斷地降臨在他身上,雙耳失聰,雙目失明,但他沒有垮掉,反而成為一代“樂聖”:
想一想張海迪,全身三分之二沒有知覺,但她不斷地進行“生命的追問”,針灸、寫作、翻譯……一個正常人都無法取得那樣的成績,海迪不愧是青年的楷模。
我們身心遭受的苦難,能比他們嚴重?
苦難再大,都屬於我們自己,不承受也得承受。承受它才能打垮它;不承受就會被它打垮!
記住“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做了什麼”。
吃虧是一種福
吃虧的目的是留有用之身辦更大之事,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暫時的吃虧,是為了以後更大的獲取。
我們的老祖先說:“好漢不吃眼前虧”,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則說:“好漢要吃眼前虧”。
假設這樣一個狀況:你開車時和別車擦撞,對方的車隻是“小傷”,甚至可以說根本不算傷,你不想吃虧,準備和對方理論一番,可是對方車上下來四個彪形大漢,個個橫眉豎目,圉住你索賠,跟看四周荒僻,也無公共電話,更不可能有人對你伸出援手。請問,你要不要吃“賠錢了事”這個虧呢?
你當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說”退他們,或是能“打”退他們,而且自己不受傷。
如果你不能說又不能打,那麼看來也隻有“賠錢了事”了。你說他們蠻橫無理,欺人太甚,然而,在那種情形下,是不太說“理”這個字的。適者生存,哪有什麼理可說呢?因此,以這假設的故事為例,“賠錢”就是眼前虧,你若不吃,換來的可能是一頓拳頭或是車子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