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當你真正認識了你自己,並合理看待自己時,你才會合理看待你身處的這個世界。一個人能合理看待自己和世界,才能在這個世界裏更好地生存,才會被這個世界熱情地接納。
一、認識你自己,實現你自己
阿文希望自己是一個出色的孩子,為了做到這樣,她一直都很努力,想讓自己全麵發展。
學校組織的舞蹈團,她報名參加了,因為她覺得練過舞蹈的女孩子體形、氣質都會比一般人好。可是參加了不久,她發現自己在舞蹈團那一堆亮麗的女孩子中,顯得那麼暗淡失色,還總是被老師晾在一邊兒,於是就悄悄退出了。
學校的美術社開始招新生了,阿文又報了名,因為她覺得有一點繪畫的特長、有點藝術修養的人總是更容易引起別人的關注。可是參加後不久,阿文又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繪畫的基礎,和那些從小學、甚至更早就開始練習的同學比起來,自己顯得尤其笨拙,就又一次退出了。
從美術社退出來後,阿文心想著,身為現代人應該有充分的交際能力,又參加了學生會的公關部。可是不久阿文又發現自己和那些外向的同學比起來似乎太文靜了,跟他們合作時自己總是最沉默的一個,又開始萌生去意……
就這樣反複了幾次,阿文開始關注自己的學習,希望能在學習上有一番作為,這時卻發現自己因為放了太多精力在其他活動上,學習和其他同學相比落下了一大截……
阿文對自己不滿極了,她忍不住想:“我真的不夠好嗎?為什麼我做什麼事總是落在別人後麵呢?”
阿文真的不夠好嗎?
可以看到,阿文之所以在各個社團中間轉來轉去,是為了讓自己保持“出色”,而一旦發現自己同團體中的其他人相比有了差距,得不到關注的時候,就會心灰意冷地退出或是責怪自己;當她發現自己隻能屈居人後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優勢,不夠出色。看上去阿文好像是在很積極地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實際上她隻是在盲目地打轉轉,沒有真正學到東西,沒有使自己得到實實在在的進步。
阿文參加社團活動,與其說是為了學到一些東西,充實自己,不如說是為了證明一下自己,找到受人關注、被人認為“出色”的感覺。而像她這樣盲目地去證明自己,而不結合自身的特點,隻能讓自己越來越有挫敗感。
試試從失落中再度找回自我: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慢慢學會認識自己。這個過程包括了學會認識自己的優點、自己的缺點,學會分析自己的優勢到底在什麼地方。所以當你有了充實和發展自己的意識以後,應該結合自己的特點去有選擇性地做事情。盲目地參加各種活動,既浪費時間,也會給自己帶來挫敗感。
嚐試一下不要隻是為了證明自己、受到關注而去做事情,抱著平和的“學習”的心態去真正做點事情,你會發現自己真正得到了提高。
如果你隻是為了學到一方麵的知識或能力,或者是剛剛開始入門,不要總是和最好的人比,試著用欣賞和盡量學習的態度去對待他們,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就夠啦。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認識你自己,實現你自己。”這是你一生中都應該去做的事情。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這樣的人一定是幸福而又滿足的!
二、我是一根小小小小草
“我是一個平凡又平凡的孩子:
“長相一般,還有幾個惱人的小雀斑,隻有姥姥一個人說過我好看;
“同學們擁有的名牌,我隻能看一看,卻不能擁有;
“學習嘛,怎麼學都學不好,我想是我的腦子天生就不好使吧;
“我的特長?空白吧……班裏的同學從小就上過各種特長班,一個個都有絕活呢,可是爸爸媽媽都下崗了,我從來沒有機會去上這個那個班,哪裏來的特長?
“總之,我注定了是一根小小小小草啦,一根小草能有什麼出息呢?也許這輩子就隻能草草混著過去啦,真不知道有什麼意義……”
這是於惠經常有的想法。看得出來,於惠是一個有著典型的自卑情結的孩子。而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人,甚至是比於惠各方麵條件都要好的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
阿德勒曾經說過:“補償人類自卑感的能量是人類行為動力的基礎。”其實,適度的自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激勵著我們不斷完善自己。但是,過分的自卑卻隻能成為一個人前進的絆腳石,成為我們的精神枷鎖。
自卑的人總是會哀歎事事不如意,老是會覺得氣餒和悲涼,甚至覺得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他們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一截,總是不敢表現自己,因此對自己的優點也往往視而不見;自卑的人往往認為自己在一方麵或多個方麵都很“沒用”,這在無形中為自己設置了一個限製,套上一個枷鎖,在這種想法之下去做事,很難全身心地投入,自然也很容易成為失敗者,從而加重自己的自卑。
心理學家指出,出現自卑心理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相貌、體形、智力、體力、身體功能、家庭背景等方麵的缺陷往往使得一些人覺得自己比別人差,自甘於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