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自己的潛力,根據自己的特點設計人生,等你真正做出成績了,別人自然也就會對你刮目相看了。“有實力就有魅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主動減除心理壓力,不要把別人的態度太放在心上。把精力多花在自己應該做和感興趣的事情上,比如學習、特長培養。用自己的成績來說明他們瞧不起你的想法是錯誤的。
多與修養比較好的人和能夠熱心幫助你的人交往,這樣一方麵,你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修養的提升;另一方麵,能夠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扶助,使你增強對自己和對他人的信心。
及時宣泄自己的心理壓力,比如和好朋友或其他親近的人聊天,去野外遊玩一趟,唱唱歌,做做運動……千萬不要把消極的心理一點點全積壓在心裏,不然總有一天會對你的身心造成損傷。
不要過於懦弱和忍讓,如果別人的言行對你造成了很大傷害,甚至嚴重影響了你的學習和生活,應該學會反抗,不過莽撞的暴力行為是不可取的。可以請老師或家長出麵,必要時還可以訴諸法律。
九、猜疑:給心靈蒙上塵埃
昨天下午放學以後,心怡和組裏的其他同學一起留下來做值日。快完活兒了,心怡去衛生間清洗抹布。等她回教室的時候,發現組裏的玲玲和另外幾個女生在一起竊竊私語什麼,在她進教室的那一刻,她們都停了下來,去收拾各自的東西了。心怡覺得很不對勁,尤其是玲玲看她的眼神躲躲閃閃的,怪怪的。
她們是不是在背後說我什麼呢?可是我有什麼好讓她們說的呢?是今天穿的裙子不好看,還是因為隔壁班的小輝今天中午過來找了我一趟?或者,因為我幫老師記分數了她們不高興……這樣的一件小事被心怡擱在了心裏,直到晚上睡覺還在腦海中盤旋。
實際上玲玲她們在幹嗎呢?她們隻是在討論下周的英語考試,至於心怡感覺的“竊竊私語”,還有見到她就停了下來,完全隻是一種巧合。
心怡的心中,有一隻“黃昏裏的蝙蝠”,那就是猜疑的心理。它給青少年的心靈蒙上了塵埃,使心靈失去了水晶般的透明和光潔。事實上,心怡基本上沒有什麼好朋友,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為她的猜疑心比較重,她自己沒有什麼安全感,大家也覺得跟她交往沒有什麼安全感。
喜歡猜疑的人通常都比較敏感,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往往別人無意中說出的一句話,他們會咀嚼好半天,要猜出其中的“深意”;猜疑的人往往會無中生有,從別人的言行中憑自己的想像生發出一堆東西;猜疑的人總覺得有人在對自己使壞,對別人時時提防、處處在意,活得累,找不到快樂……
敏感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敏感的人通常更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和美好之處,更容易產生靈感、更有創造力。但是,在交往中過於敏感,往往隻會給我們帶來煩惱。
如果你掉進了猜疑的陷阱,不僅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很多不便,使大家不願意與你交往,妨礙你和外界正常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妨礙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也會使自己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容易鬱鬱寡歡,對身心健康不利。
可以幫你戰勝猜疑的方法:
弄清客觀事實,擺脫自己的猜想。如果你確實對某件事情有懷疑,不妨幹脆去弄個水落石出。比如在心怡的事例中,輕輕鬆鬆去問問玲玲她們講什麼好玩的東西,看看到底是不是在說自己,你會發現是自己太多疑了。這樣把事實和你的猜想一一對照,能夠幫助你消除心中的疑慮,也慢慢會讓自己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不再胡亂猜想了。
學會冷靜分析問題,不要僅從表象上主觀臆斷。不要一時衝動或因為聯想到某個電影、小說裏的鏡頭就覺得別人在“使壞”,動動腦筋,想想可能不可能吧。
對別人多一份信任。隻有當你給與別人足夠的信任時,別人與你交往時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會願意與你交往。如果你希望獲得別人的信任,首先也要給與他們信任。比如:
當你看到別人在一起交談時,不妨暗示自己:他們在說其他事情,這樣,自己也更輕鬆,何樂而不為呢?
不斷完善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樹立自信,同時客觀地看待自己。如果你自信自己能夠給別人留下一個不錯的印象,同時不會對自己的不足耿耿於懷,就不會總是害怕別人說你什麼,或是“使壞”啦。
開闊心胸,積極溝通。和大家建立融洽、開誠布公的關係,有了問題及時交流和溝通,這是去除誤會和猜疑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