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視頻”興起於草根,其製作、上傳和瀏覽的主體主要是年輕人。這些短小精悍的微視頻利用新媒體平台來進行播映,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在“人人都是導演、人人都是主角”的網絡互動時代,隻要創意精彩,通過簡單的一台 DV 或一部手機,每位影視愛好者都可以展現自己眼中的世界。
而以youtube、優酷等為代表的視頻網站多年以來一直以用戶上傳的視頻內容作為主要節目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銀幕與熒屏的空間不足,成為許多年輕人嚐試影視攝製的最佳途徑,更能促進中國影視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從新媒體播映平台興起以來,網絡和各種移動終端已將集中在電影院裏和電視機前的觀眾人群逐步打散。在媒體多元化的當下,人們的觀賞習慣也經曆了明顯的碎片化過程,有更多的年輕觀眾流入網絡。最近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的4億多數字媒體用戶通過電腦和移動設備觀看視頻的時間已經多於電視。
在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也都強調,要加強新興媒體建設,製作適合互聯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傳播的精品佳作。可見,中央的方針政策也是鼓勵和支持業界在新媒體播映平台上注入新鮮血液。
但實際上,新媒體播映平台一直麵臨著嚴重的“節目荒”。近年來,長視頻市場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大視頻網站紛紛炒作和競購電視劇、電影、綜藝等長視頻的版權,使該市場成了競相追逐的紅海,也因此出現了不少泡沫。
2010年初,網絡獨家首播電視劇的價格每集不過1萬元,但到了下半年每集價格已漲到15萬元。2011年的漲幅更是以平均每月數十倍的速度計算。《新還珠格格》《後宮》《王的女人》等大部頭電視劇的價格都超過2 000萬元。一年時間,竟達百倍增幅。
麵對影視界“5年翻千倍”的版權費用,新媒體播映平台急於脫離這種殘酷的巷戰。而用戶上傳的大量“微視頻”內容往往以個人分享為主要目的,雖然內容多樣、數量龐大,但是在品質、版權等方麵卻存在著先天缺陷。
為此,各大視頻網站紛紛加大投入力度,征集或製作優秀的“微視頻”作品。並稱“中國四大門戶網站”的新浪、搜狐、網易、騰訊都迅速製訂了各自的“微視頻”營銷推廣戰略。鳳凰、百度等門戶網站也爭相開通了“微頻道”。
2012年,“限娛令”[3]“限廣令”[4]等一係列政策措施的執行,更使得新媒體平台的價值大幅提升。各大視頻網站愈加受到廣告商的青睞,趁勢出擊,承接“產業”轉移;其收入大幅增加,大有與傳統播映機構並駕齊驅之勢。
同樣,中國國家廣電總局的一紙“限廣令”也將無數視頻廣告製作商趕上了網絡微視頻製作的大道。取消插播廣告當然會帶來收視率的提升。
更為優質稀缺的廣告時段提供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廣告費用也自然被推高。多家衛視在2012年的廣告招標總額都達到多年來的最高點。業內人士稱:“2012年的廣告價格平均有10%的價格漲幅。”[5]
麵對天價的時段和有限的效果,眾多視頻廣告製作商隻得另辟蹊徑,尋覓商機。“微視頻”在這個節點上開始受到更多企業的關注,被放在可選之列。在2011年的央視刊例價格表中,黃金時段30秒的廣告價格已接近30萬元。這足以拍攝一部時長10分鍾的品牌廣告類“微視頻”。
同時,企業的推廣策略也在隨之調整。企業的廣告宣傳在過去是講給所有人聽,而如今則需要講給想聽的人聽。因此,“微視頻”中的“微電影”成為影視藝術與商業廣告重合處的新事物,其廣告效應不斷吸引外部資本的加盟。很多企業都會拿出一部分預算來拍攝微電影。
微電影《一觸即發》( 2010年)為凱迪拉克積聚了人氣。三星、百事等一線品牌也相繼投資拍攝品牌微電影。視頻網站上的點擊量動輒幾百萬,而發行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些製作費用無疑是物有所值。
麵對“微視頻”的熱潮,掌握豐富資源的影視製作公司也絕不會等閑而觀。小馬奔騰等公司已與新浪網合作,開始涉足微電影領域。盛大集團旗下文化傳播公司“華影盛視”也製訂了“一周一部微電影”的戰略。
中國電影集團與搜狐視頻則於2011年在影視作品製作與發行領域展開全麵合作,並共同啟動“7電影計劃”,集結劉燁、黃渤、王學兵、黃磊、吳秀波、李光潔、張默七位男演員來跨界執導7部微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