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常說錯話,說明你有些表裏不一(1 / 1)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次,奧地利的下議院院長在宣告議會即將開始時,一不小心將“議會開始”說成了“議會結束”。之所以說出這樣的錯話,是因為要讓這次議會順利進行的難度很高,所以院長心中便時刻都有“希望議會盡早結束”的想法。這個想法也表現在他不經意的話語中,本人在潛意識中很清楚地知道,議會是一定要進行的;但在潛意識中又感到恐懼,希望議會不要召開。二者互相矛盾、衝突,因此便引發了這樣一個小意外。

在生活當中,我們其實都會在一些無意識的情況下說出奇怪的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說錯、聽錯或寫作等等“錯誤行為”,都是將內心的真實想法表現出來的行為。

一般來說,我們在說錯話後都會馬上給予解釋,比如說自己是“一不留神”、“不小心”,自己“不是真心的”,等等作為說錯話的借口。但事實上,那些錯話才是我們真正想說的,是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由此可見,倘若我們經常在人際交往中“說錯話”,然後再試圖解釋,那麼別人就會推斷我們此時是在掩飾真正的自己,是個表裏不一的人;而且會認為我們的心裏正在很強烈地禁止自己把這些真心話說出來。

2004年8月30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播放了他們對總統布什的一段電視采訪。當記者問到:“您覺得我們能打贏這場(反恐)戰爭嗎?”布什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覺得我們贏不了。”布什的一席話頓時掀起了千層浪。雖然在一天後布什總統尷尬地收回了前言,但事實上當時布什的內心一定是這樣想的。盡管他覺得自己在當時這樣說很不恰當,可還是沒有“管住”自己的嘴,說出了“不該說的話”。

事實上,“這種話絕對不能說”、“這件事決不能說出去,一定要小心”、“一定得管好自己的嘴,不能亂說”,當你越是這樣想的時候,便越容易將這些話說出來。相信你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有過類似的體驗,比如當朋友約你去喝酒時,你不想去,那你可能馬上就會說出:“我不想去。”然後你覺得這樣拒絕可能太過生硬了,所以馬上會找理由解釋:“我今天不舒服。”“我其實很想去,可是今天真的沒時間。”等等。其實,“我不想去”這個才是你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總之,隱藏在我們內心的很多事情,當你越想隱瞞它、掩蓋它不被說出來,就越容易說出錯話或做出錯事,無意之間就將自己的心虛表露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