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為發展新疆的石油工業而獻身(節選)(2 / 3)

獨山子的冬天,天氣非常冷,再刮點風,飄點雪,鑽台上冷得站不住人。正常鑽井時,鑽工們有的到後台去,有的到泵房去,到暖和的地方躲一會兒。可是我當了司鑽,得要扶著刹把子,特別到晚上,周圍是山,隻有單調的鑽機發出轟隆轟隆的聲音,風像刀子一樣刺透了身體的每個部位。後來想了個辦法,把蒸汽管盤成一盤,把冒氣的管頭插到站台底下,腳站在蒸氣盤管上才好一些。這時我才真正感到工人階級的偉大。我國當時還是四億五千萬人,那時都在溫暖的屋子裏酣睡,而我們在荒無人煙的邊疆戈壁上,夜以繼日地頂風冒雨地工作還不感到一點苦,感到當一名鑽井工人確實很偉大,很了不起。

工人是高尚的,純潔的。當時獨山子的漢族同誌非常少。我剛到鑽井隊時,我們班隻有我一個漢族。那時中蘇石油公司有兩千多名職工,其中三分之一是蘇聯人,三分之二是新疆本地的各少數民族職工,漢族同誌寥寥無幾。當時作報告都是用維語,工會開會前唱歌也都是維語歌曲。但是,無論是蘇聯專家,還是維吾爾族同誌,團結得都很好。解放以後,新疆的石油工業之所以發展較快,主要靠三條:一是黨的領導。當時是新疆分局,相當於現在的自治區黨委,具體領導是張英明同誌。新疆分局和張英明同誌直接領導新疆石油公司;二是中蘇友好政策,蘇聯專家的具體幫助;三是民族團結。和我在一個井隊工作的師傅們都對我非常好,像兄長一樣關心我的學習、工作、生活,耐心地教授我技術。危險的、重的、髒的工作他們都搶著幹。我到鑽井隊碰到過很多師傅,像現在的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副局長阿尤甫、原來鑽井處黨委副書記司馬義,他們對我都很好,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直到現在,和我在一塊勞動過的工人師傅相見時都親熱得很,沒有一個叫“張書記”、“張局長”的,還是“恰一”、“恰一”(張毅、張毅),“恰一,你好”(張毅,你好)。而且他們有什麼事也都願意來找我。

獨山子這段生活,特別是當鑽工的這段生活,對於我是終生難忘的。因為這段生活,可以說是我人生的第二大學。這段生活,促使我的思想有了根本的轉變,使我真正體會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之所在。這段生活,也使我在技術上有了很大提高。在大學裏學得很高深,到井隊一看很簡單,但一幹起來就不會。在生產上,特別是鑽井,隨時都會出現複雜情況。這些在書上、在學校裏是根本學不到的。這些知識隻有親自參加實踐才能獲得。我感到,在學校裏學了幾年,實際上隻是打了個基礎,至於有沒有作為,這主要看你在實踐中繼續學習的結果。知識分子盡管是腦力勞動者,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但你要幹點什麼,你就必須和工農大眾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