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獨山子,我的第二故鄉(1 / 1)

胡涵秋

對於每個人來說,對自己出生成長的故鄉,有著無限的深情,當人到老年,更覺故鄉的可親。“樹高千丈,落葉歸根”,這大概也是反映著人們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吧。

獨山子稱得上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這塊並不令人起眼的地方,我度過了整整10個春秋。我的青年時期是在革命戰爭中度過的,我的中年時期大半是在獨山子度過的。10年中,我的工作、職務雖然有過變動,但獨山子一直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我對獨山子有著特殊的深厚感情。我們全家有著一句發自內心的話,就是獨山子好,獨山子的人最親。

獨山子地處邊疆茫茫戈壁,當年曾是人煙稀少、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生活艱苦的地方。解放初期,不少同誌就住在這稱之謂“小上海”的地窖裏,有的職工住在自己用葦把、泥巴、油氈紙蓋起來的臨時宿舍裏。從生產上講,獨山子技術設備條件較差,也是許多人認為最不起眼的地方。在那樣的地方,為什麼我們不少同誌都把它當成第二故鄉?這是一個值得令人尋味、思索的問題。這裏13個民族的職工和家屬都能和睦相處,情同手足,彼此當成自己的同誌和兄弟。我想,假設我們沒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遠大目標,那麼誰也不會有這樣純樸的思想感情。正是為著建設社會主義的祖國,為了把新疆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我們才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來了,我們才有同誌、兄弟這種深深的革命情意。

幾十年來,獨山子的職工和家屬,在石油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團結一致,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把獨山子煉油廠建設成具有一定生產規模、技術先進的綜合性煉廠,為祖國、為人民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回顧往昔,我們沒有辜負黨和人民對我們的信任和重托,別人能做到的事獨山子人同樣能夠做到。對缺乏一定條件,難於一時做到的事情,我們獨山子人不向國家伸手,依靠全體職工和家屬,克服困難,創造條件,自力更生。如延遲焦化、催化裂化、潤滑油等裝置的建設,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東村農副業基地的建設也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如果沒有牢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沒有艱苦創業、苦幹實幹的作風,要在戈壁灘上建成像“東村”這樣的農副業基地,那是難以設想的。

可貴的艱苦創業精神是獨山子人的光榮傳統。在振興中華建設四化的改革潮流中,我衷心地希望獨山子人民繼承這一傳統,努力學習我們不懂的東西,用改革的精神探索新知識,開拓新領域,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為獨山子煉油廠的騰飛,為把獨山子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而建功立業。

(作者曾任獨山子礦務局副局長兼煉油廠廠長、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長等職,1965年11月調往山東勝利煉油廠任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