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立

我是1954年從新聞單位轉業到石油工業部門的,這年9月我從北京到新疆中蘇石油股份公司報到,10月率工作組到獨山子礦區檢查鑽井進度,並和礦區領導研究如何提高鑽井速度,加快新疆石油工業的發展。那時生產現場鑽機轟鳴,井架林立,煉塔平地而起。1955年元月1日,中蘇石油公司移交我方獨立經營後,獨山子已成為我們工作的重點,每年要去好多次,每去一次印象加深一次。特別是196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黨委決定派我到獨山子兼任礦區黨委書記,我和獨山子各族工人、工程技術幹部、各級領導為發展新疆的石油工業,加速獨山子煉油生產的發展奮戰了4個春秋。1965年9月調我去國務院對外文委工作,又從經濟建設部門轉向外交了,至今已有20年了。在這20年中,人雖然離開了獨山子,但心還與新疆的石油工業、獨山子的煉油生產緊緊相連,一提到獨山子就感到格外親切,格外懷念。我對祖國的石油工業是熱愛的,每當回憶起那艱苦的歲月,奮戰的情景,就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很想一翅飛到獨山子和各族職工相見,看看那蓬勃的發展景象。幸運的是,1985年9月克拉瑪依油田舉行“雙三十”大慶活動邀我參加了。故地重遊,親眼看到獨山子煉油生產的發展變化,使我感慨萬千,久久不能平靜。

今年是獨山子煉油廠建廠50周年,我想在這50周年廠慶的時候,發表點個人憶感,以表我對獨山子的懷戀。

開拓中前進

新疆的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由於舊中國生產技術落後,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從1897年(清光緒23年),新疆商務局就在獨山子開采石油,到1949年新疆解放時,隻有兩口淺井出油,兩口土煉油鍋,兩部舊車床,一部電焊機,150多名職工用手工方法撈油,日產原油兩三噸。

新疆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新疆的石油工業。1950年與蘇聯合作創辦了新疆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總經理部設在獨山子。當時蘇聯派有名的石油專家聶列亭任蘇方總經理,並派來各級領導骨幹,工程技術人員及熟練工人200多名。中方派錢萍同誌任總經理並調配了領導骨幹、工程技術力量,招收了工人2000多人,與蘇聯專家一起共同開發獨山子油田。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獨山子背斜經過進一步鑽探,擴大了油田,建設了年加工原油能力7萬噸的煉油廠(原山溝裏的兩口土法煉油鍋廢棄不用了),煉製獨山子原油。到1955年元旦接交時,由於獨山子油田產量低,4年僅采油17.5萬噸;煉油17.3萬噸,生產7種石油產品,遠遠不能滿足新疆工農業建設的需要,更談不上支援內地的建設了。

新疆石油工業的真正發展,獨山子煉油工業的興起,是在我國獨立經營後才開始的。當時的獨山子油田地質複雜,鑽探慢,儲量少,產量低,雖有蘇聯專家的幫助,每年僅生產原油幾萬噸,滿足不了新建煉廠的需要。自1955年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出油後。在中央和自治區領導的重視下,從全國各地調配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克拉瑪依,組織大會戰,揭開了大力發展新疆石油工業的序幕。到1960年克拉瑪依油田年產量達165萬噸,居全國首位,占全國原油年產量的三分之一,為中蘇合營時期的近10倍。原油除滿足獨山子煉廠煉製外,還遠運蘭州加工,支援祖國的經濟建設。為此,石油部專門派出石油長運公司駐新疆,專運新疆的石油到蘭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