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傑
1985年,我應邀參加慶祝克拉瑪依油田勘探開發30周年,我回到了離別24年的獨山子。第二天和老戰友們驅車登上了泥火山,以覽獨山子今日之容貌。俯首下望,一座綠色的城市展現在眼前。煉塔林立,油罐星羅棋布,閃爍著銀色的光芒,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一排排參天的白楊,一幢幢新蓋起的樓房,街心花壇裏的百花在豔陽下怒放。二十多年時光流逝,獨山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麼令人高興啊!
然而,年老的人總愛想當年。我站在泥火山上,心潮澎湃,思緒萬千。1956年1月,我來到獨山子,那時才33歲,如今已60有餘,退居三線了。當時中蘇合辦的石油公司剛剛結束不久,雖然蘇方還留有少數人繼續幫助工作,但整個獨山子油礦的組織生產、指揮生產的權力我們都接管了,一時間困難還是不少的。獨山子的各族職工團結奮鬥,力排困難,一麵建設煉廠發展生產,一麵還肩負著支援勘探開發克拉瑪依油田的任務。1955年,克拉瑪依油田一上馬,獨山子就成了它的總後勤部,從生產到生活,獨山子各族職工和家屬全力以赴,克拉瑪依前線需要什麼,就送去什麼。
1958年,是個“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年月,人們敢想、敢說、敢幹,都在想著怎樣把生產搞上去,盡快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麵貌。在獨山子礦區,各族職工的精神也是格外奮發的,幾天之內,群眾就提出了搞好生產的10萬條建議,那時候提建議是有指標的,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任務,就獎給一麵紅旗。這樣,一夜之間,就有30多麵紅旗在獨山子上空高高飄揚起來。全礦開展了比、學、趕、幫、超的群眾運動。煉油廠的同誌們提出,為解決國家和新疆地區用油的困難,將煉油年處理量由15萬噸提高到30萬噸甚至100萬噸。地質隊、地震隊的同誌們為了實現自己提出的誓言,打起行裝出發了。鑽井隊也開赴齊古、北三台、紅山嘴,擺開了戰場。留在獨山子礦內的人們提出了解剖泥火山、拿油拿氣的口號。沒有人力,家屬們組成“三八鑽井隊”,在幾個老師傅的帶領下,自己家裏備幹糧,扛上淺鑽就上了山,幾天內打了上百口井。青年人也想解剖泥火山,在團委書記牛留成的帶領下,青年突擊隊也上了山。
難忘的1958年9月9日,這一天,朱德副主席來到獨山子礦區視察工作。職工和家屬們早早地擁到馬路兩旁,歡迎的人群從進礦的檢查站一直排到專家招待所的門口,足有兩公裏。朱副主席不顧72歲的高齡和長途奔波的勞累,高興地下車步行,和群眾見麵,向群眾招手致意。朱副主席到招待所後稍稍休息,就聽取了礦區領導的彙報。那時候,齊古油田的勘探已經鑽井出油,一口井日噴40多方。采油新技術“火燒油層”正在試驗,煉油廠能夠生產的品種已達88種。朱副主席知道這些情況後非常高興,給予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