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清
我是1956年從陝北延長油礦調來獨山子煉油廠工作的。在這裏,我為新疆石油工業的發展,戰鬥了整整30個春秋。
現在我雖然離開工作崗位半年多了,但是,我的心總和新疆的石油工業,總和獨山子煉油廠緊緊地聯係在一起。我懷念當初我戰鬥過的地方,我懷念那些和我一道戰鬥過的各兄弟民族的同誌們。每當我回憶起同誌們為煉廠發展而艱苦奮鬥的情景,每當我回憶起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場震動全礦的奪焦大戰,就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當時焦化車間的情況
1965年以前,我廠有三套釜式焦化裝置。當延遲焦化裝置建成投產後,釜式焦化就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第一套釜式焦化裝置建於1955年,共6個釜,人們通常叫它一焦化,有職工三四十名,裝置原址在現在的催化裂化。1958年12月,廠裏又相繼建成了二焦化和三焦化,二焦化原址在現在的熱電廠辦公室,有14個釜。三焦化的原址在現在的酮苯脫蠟車間辦公室,有9個釜。車間主任兼黨支部書記丁德元、副主任吾馬爾江、工程師劉誌泉。全車間共有三四百名職工。
1960年底,獨山子礦務局和煉廠合並後,焦化車間下設五個工段和一個空氣壓縮機站。我當時任車間黨總支書記,曹思祥任車間主任,阿不力孜任副書記兼工會主席,劉誌泉、吾馬爾江任副主任,方桐蓀任車間工程師,向光濤任團總支書記。
全礦動員奪焦油
石油焦當時在全國來說產量較少,質量也較差。唯獨山子煉油廠的石油焦質量較好,但是產量也不多,滿足不了全國工業建設的需要。石油部召開電話會議,要求我廠1959年必須完成1.6萬噸石油焦的任務。這是個硬邦邦的指標。
怎樣完成這項任務呢?當時的礦務局黨委首先進行了思想動員,號召全礦職工積極行動起來,全力以赴支援煉油廠開展奪焦大戰。石油部總工程師何鵬、新疆石油管理局黨委副書記何子立、獨山子礦務局局長兼黨委書記許士傑、礦務局副局長胡涵秋等領導同誌,經常來到焦化車間了解情況,解決問題。煉油廠黨委給焦化車間派了以黨委副書記江仲怡為組長的工作組,在車間坐陣指揮奪焦大戰。焦化車間的職工看到領導如此重視,完成任務的信心更足,大戰的情緒更高昂。他們提出的口號是:
為奪油焦不怕難,
再苦再累心裏甜,
定叫任務超額完,
支援建設做貢獻。
大家知道,釜式焦化是間歇式生產,條件差,工人勞動強度很大。為了追趕產量,工人勞動強度就更大了。一般一個釜停火後,工人們要冒著兩三百度的高溫鑽進釜裏掛鉤拉焦。哪怕是三伏天氣,進釜也要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戴著棉帽,然後再渾身澆上水。用這種辦法來對付釜內高溫,其工作艱苦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廠工作組的同誌到車間後,和車間幹部一起研究製定了幾條措施,抓好了這幾條措施的落實,任務完成就有了希望。這幾條措施的具體內容是:
1.做好維修材料的供應工作,組織好檢修力量,及時檢修,保證釜的出勤率。
2.做好安全措施的落實工作,保證平穩操作。
3.做好焦炭的外運工作,保證平台上焦炭出多少拉多少,不影響下釜出焦。
4.搞好工人的勞動保護,冷飲水、苦戰飯要及時跟上,要保證工人們精力充沛地幹活。
在奪焦大戰中,幹部是很少有上下班時間的,也很少有回家的,一天到晚都是和倒班工人在一起幹。工人們的幹勁很大,以二焦化為例,一天24個小時一般要裝、上、清、拉六七個釜次,還有的幹到8個釜次。倒班工人不足時,有的下了頭班接著上二班,有的下了二班接著上三班。
1959年,1.6萬噸的硬任務超額完成了,但是生產局麵是被動的。
扭轉生產的被動局麵
1960年我由廠工會調到焦化當總支書記。這一年上級下達的生產任務是兩萬噸。要完成這一任務,比1959年的困難就更大了。當時車間裏麵臨著三個主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