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從兩口煉油鍋起家(1 / 2)

冀中奇

參加邊疆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各族人民熱烈地期待著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當時,百廢俱興,需要資金更需要人。在這種情況下,組織上決定讓我們提前半年畢業。大家一致擁護組織上的決定,在團小組會上每個人都表示了決心,暢談了自己美好的理想。根據中央人事部的分配方案,經組織上批準,我和吳遜球、楊勤廉3人被分配到新疆中蘇石油公司煉油廠。當時人們傳說中的新疆很嚇人,荒涼一片、渺無人煙、幹燥寒冷,在冬季如果把水潑出去,落到地麵上就成了冰塊。還有語言不通、風俗不同……但是,這些困難並沒有使我們卻步。我們認為,人民解放軍不是已經去了那裏嗎,人家能去,我們為什麼不能去呢?

領導上要我們立即啟程。1952年2月8日,我們告別了母校南開大學,告別了天津,取道北京,乘上了西行的火車。到達西安後下車,因為當時西北行政委員會設在這裏。按規定我們應在這裏報到,然後再去新疆。那時火車隻通到天水,因此在西安集中後決定改換公路西行。我們一行有南開大學、北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和浙江大學畢業生,還有天津商業學校的畢業生,總計約60人。我們分乘兩輛大卡車,相繼前進。出發前我們那個組(去新疆中蘇石油公司的和中蘇有色金屬公司的)決定由我管賬,楊勤廉管出納,吳澤豐、關鵬昌管生活。

經過50多天的艱難奔波,終於到達獨山子礦區,我們住在馬號裏。這裏住的人員雜,很不安靜,夜裏還有成群的野狗在周圍吠叫。因為是馬號,蒼蠅多,在房子裏看書,即使白天也得鑽進蚊帳裏去。我們沒有人計較這些,每天想的隻是學習、提高和盡快地適應工作要求。當時在這裏要看《人民日報》得等一個月。為了學習,我自己花錢訂閱航空郵寄的報紙(也得10天才能到達),我們還通過在內地的親友郵寄書刊。那時候我們中間沒有誰向領導提出個人問題,更沒有誰鬧思想情緒。因為當時大家都認識到,祖國還很窮,我們到邊疆來是參加建設的,不是抱著個人的想法而來的。

我們在馬號大約住了一年,於1953年春季搬出來。我住到第四棟宿舍的一間房子裏,裏邊住有十多個人,其中有張毅、王炳誠、張從哲等。他們當時在鑽井隊,他們的業餘學習也很刻苦。在這裏大約又住了一年,我就搬到煉廠前麵的宿舍去了。1952年來獨山子的,還有從有色金屬公司轉過來的袁名遂、向旭和唐炳南。7月,劉誌泉、張載欣、方桐蓀等20多人也從大連來到獨山子,一時間,獨山子煉油廠裏人才濟濟。

從兩口煉油鍋起家

1952年4月,我們到達獨山子時,煉油廠隻有兩口單獨釜式蒸餾在生產。我和吳遜球、楊勤廉、呂天德都分到這裏實習。吳澤豐是學動力的,也臨時改行和我們一起搞了煉油。班上的工作全部由老工人負責,我們這些實習人員隻搞些計量和收集資料的工作。

釜式蒸餾廠所煉的原油,是從設在山裏麵采油處的原油罐,通過管路輸送下來的。我們上班有時也到河溝裏去收集浮在水麵上的原油。生產的汽油和輕柴油供獨山子礦區自用,一部分渣油供給當時駐礦的部隊燒石灰。隨著原油產量的增加,釜式蒸餾廠擴建成為三口釜,由單獨式改為連續式,分別生產汽油、煤油和輕柴油。後來還安裝了一座直徑為1米的分餾塔,準備繼續作改裝,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收率。

1952年8月,建成一套用管式爐加熱的常壓蒸餾裝置,這是獨山子煉油廠的第一座現代化的煉油工藝裝置。從此以後,釜式蒸餾裝置那邊被稱為“老煉油廠”。據說在40年代,新疆省政府與蘇聯合辦,曾建成一座管式常壓蒸餾裝置。後來,由於盛世才反蘇反共,蘇聯人把設備全部拆走了。這次中蘇合營興建的常壓蒸餾裝置所用的泵房,就是當年殘留下來的,裝置上用的機泵和其他設備都是從蘇聯運來的(根據條約,這是他們的入股資金)。這套裝置隻有40年代的水平,但對當時的新疆獨山子來說,確實是先進的工藝裝置了。

1954年單爐熱裂化裝置建成投產,1955年又建成釜式焦化裝置。由於原油不足,釜式蒸餾廠停工,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就是新建的管式常壓蒸餾裝置也是吃不飽的,幾乎每月都要停工待料。當時除了從蘇聯進口一些油料外,全疆用的汽油和輕柴油,全靠獨山子煉油廠供應。為了多出些汽油,汽油的規格采用恩氏蒸餾,90%餾出溫度不高於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