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田
我是1950年初隨一野六軍十六師進駐新疆哈密的。當時部隊全麵貫徹執行中央軍委的重要批示:剿匪反霸,加強地方工作,開展大生產運動。1951年4月,我奉新疆軍區命令轉業到獨山子油礦。
一
獨山子油礦是1949年底新疆解放時接收下來的,當時人員很少,生產幾乎停頓。1950年,中國和蘇聯正式簽署協議,成立中蘇石油股份公司,地點就在獨山子。公司設管理委員會,委派正副總經理,處級以上的領導幹部由中蘇雙方各派一人擔任。雙方正副職每三年輪換一次。1954年12月31日,協議中止,1955年1月1日全部移交我國,蘇方人員陸續回國。
在這種情況下,為使獨山子油礦不斷發展,我國本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從組織、人員、物資和生活供應等許多方麵采取了有力措施。與此同時,繼續做好蘇方受聘人員的工作,發揮他們的技術專長,采納他們的合理建議,這樣一直延續到1956年。
由於工作關係,我接觸外界較多,體會最深的是,獨山子煉油廠的發展與中央、石油部、自治區黨政軍領導親臨獨山子油礦視察工作、解決問題是分不開的。1952年,王震司令員親自帶著中蘇石油公司副總經理錢萍(同去的還有中蘇有色金屬公司副總經理)去北京向周總理彙報工作。周總理指示:中方人員要好好學習,一定要培養出一批技術幹部。王震司令員下令先後從新疆軍區二、六軍和生產建設兵團抽調了二十多名幹部,充實到中蘇石油公司處級以上機構做中方領導工作。黎嵐、賈丕謨、唐安祿、雷震、劉照民、張家達、範子久、曹進奎、餘萍、韓景塔、張厭、石鎮西、周忠武、王輝、曹坤才等同誌和我就是在這個曆史條件下來到獨山子油礦的。以後又陸續從軍區步兵學校抽調來數十名連排級幹部,加強礦區基層單位的工作,並還從內地大專院校、新疆俄文學校分配來一批學生,充實了生產崗位的工作。與此同時,在中共新疆分局和其他省委支持下,還調來了馬載、王其人、李旺昭、張之林、石俊、何子立、趙炎、程雲山、國際鞏、趙明一、高森、孫尚武、馬化民、郭追等同誌。這些同誌到獨山子後,加強了總經理部和獨山子油礦的領導工作。新疆是個多民族地區,當時從各少數民族中也選拔了一些同誌充實總經理部和獨山子油礦的領導工作,有阿裏木·阿洪、米吉提·紮衣托夫、瓦力斯江·吐爾地、瓦力斯·斯迪克、哈比都拉·木哈買迪、木爾紮巴依、阿裏也夫、比哈達買提等。中共新疆分局第一書記王恩茂、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張希欽、軍區後勤部副政委張英明、新疆省財辦主任辛蘭亭、秘書長羅乃棠、商業廳廳長高燕先等都親自過問獨山子油礦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有的還到獨山子來視察工作,解決問題。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政委張仲瀚受中共新疆分局黨委和王震的委托,兼管過一段時間獨山子油礦的工作,我們經常去石河子向他請示彙報工作。我管食品供應處就去得更多了,沒有糧找他要糧,沒有菜找他要菜,沒有肉找他要肉;礦上蓋房子、修公路、鋪設水管道等有了困難,他都能給予滿意的解決。
1954年,燃料工業部部長陳鬱、石油管理總局局長康世恩都來過新疆,關懷獨山子油礦的生產和職工的生活情況,以上事實充分證明,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中共新疆分局、新疆省政府、新疆軍區黨委、生產建設兵團黨委的領導和支援,石油部的領導和具體的組織決定,是新疆石油工業尤其是獨山子油礦不斷發展的決定因素。
二
1951年,我所在的食品供應處,管理第一食堂(民族同誌進餐)、第二食堂(漢族同誌進餐)、專家食堂(蘇方人員進餐)和奎屯農場、麵包房、馬號、屠宰場等。隨著鑽探工作的不斷擴大,職工人數的陸續增加,新建了第六食堂(民族同誌進餐,第一食堂撤銷)、第七食堂(漢族同誌進餐)、機場對麵的食堂等,在外探區還開辦了卡因地克、安集海、霍爾果斯、齊古、奎屯農場、烏蘇南山煤礦等地的食堂以及礦區的療養食堂、托兒所食堂等。這裏要說明的一點是,獨山子油礦的生活服務工作,是在礦區黨政領導下,由食品供應處統一組織和具體領導的。1953年搬到烏魯木齊後的明園食堂,業務上還是由食品供應處負責的。根據礦區黨政領導關於生活必須為生產服務的批示精神,食品供應處著重抓了以下三個方麵的服務工作。
第一,積極組織主副食品的來源。1952年的一天,我聽說軍區後勤部長甘祖昌到了烏蘇縣,我就立即趕去向他當麵彙報獨山子油礦職工的生活情況。甘祖昌當即給獨山子增加了流動資金,布置了工作任務。時隔不久,自治區商業廳專門組建了獨山子礦區貿易公司。伊寧是新疆一個較大的城市,肉食、瓜果和食品加工業較多,我們就和他們建立了工作聯係。他們經常供應葡萄、蔬菜、麵粉和馬腸子等各種肉製品,很受蘇方人員和各族職工的喜愛。奎屯農場是獨山子油礦初建時的蔬菜生產基地,在農場各族職工的艱苦努力下,每年供應的蔬菜數量還是不少的。1955年移交農七師以後,該師領導明確指出:奎屯農場的產品主要供應獨山子油礦。食品供應處還與駐礦的貿易公司、烏蘇縣的有關部門經常聯係,爭取幫助,擴大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