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民
全國解放後,獨山子礦區就列入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點。1950年,中蘇兩國簽署了共同開發新疆石油資源的協議。同年10月,中蘇石油股份公司成立,公司總經理部就設在獨山子。
中蘇合營開始,獨山子礦區有各族職工260多人。蘇方總經理是聶列亭,中方總經理(副職)是阿裏木·阿洪,瓦力斯江·吐爾地任商務副總經理。1951年12月,中方又派錢萍接替阿裏木·阿洪,任中方總經理。
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的籌建工作是由黎嵐、賈丕謨、唐安祿和蘇聯專家共同完成的。參加籌建工作的還有中方煉油工程師徐文傑、技術幹部高勁夫、章濤、施珂等人,民族幹部除阿裏木·阿洪、瓦力斯江·吐爾地外,還有瓦力斯·斯迪克、哈比都拉·木哈買迪、色力卡孜、買買提·阿力也夫等同誌。我和雷震、劉錫田、陳曼萍、高福永是1951年4月8日同車來到獨山子的。1952年5月,中方又派範子久、曹進奎、曹坤才、韓景塔、王輝、石鎮西、張家達等同誌來獨山子做領導工作。
因為是剛開始,困難很多,特別是住房太緊張了。原有的一些老房子,有的已經倒塌,好一些的房子都給蘇聯專家住了。因為我們幾個人是中國政府派來的幹部,所以也給我們安排了房子住,但是沒有床,每天夜裏就睡在地板上。各族職工很多人住在地窩子裏,有的住在裝機器的大木箱子裏,還有一個集體大宿舍,裏麵住了80多個人。有的一個床鋪兩個人共用,一個人上白班,一個人上夜班。棉帳篷到了冬天才有十幾頂,上麵下雪,下邊流水。入冬後我走訪了大部分職工的住所,看到凡是能住人的地方,包括國民黨時期修築的碉堡裏都住著人。最使我難忘的是哈薩克族工人朱馬德勒,一家5口人,最小的兒子隻有一歲,他們是住在一個大木箱裏過的冬天。雖然他們用舊報紙把那個木箱子糊了幾層,在零下30℃的冬天是多麼難熬呀,我曾多次去問候他們。
凡事開頭難,獨山子在開發建設的初期,僅在生活上就克服了許多困難。各族職工和幹部在一個不分民族的公共食堂裏就餐,當時蔬菜極少,天天是土豆骨頭湯,偶爾才能從中找到一塊肉。我們在生活上雖然很不習慣,但是各族職工在一起同甘共苦,相處得很友好,很和睦,仍然覺得非常愉快。雖然大家語言不通,但都很親熱。每日見麵,大家互相問候,道一聲“牙克西”、“你好”或“得拉斯啼(俄語:你好)”。
有一天,黎嵐和哈比都拉·木哈買迪帶我們去參觀油田。有40多口油井,都是抗日戰爭初期鑽的,還有十幾個木製采油井架,因為戰爭的原因,大部分的油井都不出油了,隻有幾口井每天能出幾噸油。還有幾口淺井是用轆轆和打撈筒往上提油。我和雷震上去試了試,比提水要費力氣多了。我們用了20來分鍾,才能打撈一次,也不過20多公升油。算了一下,一天最多打撈一噸多油。
我們又到了煉油廠,就在那幾口淺井的山坡下,在一個木結構的大房子裏,安裝著3個煉油鍋,一個出汽油,一個出煤油,一個出柴油,渣油放到另一個罐裏作燃料。沒有儀表,隻靠經驗生產,當然也談不上質量標準,這就是獨山子那個原始的煉油廠。專家們說,先進的煉油廠都是從這種土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們就要建設現代化的煉油廠了,各族職工正在緊張地忙碌著。抗日戰爭初期,盛世才和蘇聯合辦,在獨山子建了一套管式常壓蒸餾裝置,後來兩家關係破裂,蘇聯將設備都拆除運走了,僅剩廠房和裝置塔的混凝土基礎等。這一年的下半年,新煉油廠就是在這原有的基礎上加以興建的。這時,薑國清、王國才、戴菊生、李淑貞、冀中奇、袁名遂、向旭、唐炳南等學煉油和基建的大學生來到獨山子,他們和蘇聯專家一起,帶領各族職工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套先進的年加工原油能力為7萬噸的管式加熱爐常壓蒸餾裝置,還有其他的配套工程。從此,新疆開始生產合乎規格的成品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