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海
隆冬季節,朔風怒號,往日湍急的奎屯河麵已經冰封,在冰層下仍有一股水沿著河床低窪處向北流去。“水!寶貴的水,沒有水就沒有油!”獨山子礦務局副局長胡涵秋同誌帶領基建指揮部的幹部們站在陡峭的奎屯河崖頭,望著下麵幹枯而蜿蜒的河穀個個心急如焚。這是1960年初,獨山子煉油廠二期擴建剛完成投產,三期擴建工程正在上馬。煉廠規模的日益擴大,煉廠能力的迅速提高,這在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將對新中國的西北邊防和經濟建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啊!可是由於水源不足,將直接影響和限製著生產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這怎能不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解決“水”的問題,已成為當時的中心議題。
經過反複考察、研究和篩選,很快拿出了兩個解決水源的方案:一是提高礦區奎屯河水站取水能力;二是在奎屯附近打井取地下水。第一方案是礦區多次派人進雪山,踏勘水源源頭及冰雪情況後提出的;第二方案是北京勘察設計院提出的。最後礦區黨委決定采取第一方案——擴建原有的奎屯河水站。
方案既定,馬上行動,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正是獨煉的光榮傳統。當時要上的主要工程是:一、擴建泵房,增加水泵;二、挖開奎屯河床、橫向修築一條地下攔水壩,提高取水口的地下水位及儲水容量。奎屯河床是第三紀黃土地層,被原古洪水衝刷出的一條峽穀,表層壩有四至六米厚的礫石層,是良好滲水和蓄水層,地下攔河壩就是將這幾米厚的礫石挖開,用防滲材料築一條地下暗壩。這樣,在枯水季節就可把礫石層中的大量地下水攔住,以增加水站的取水量,全部工程必須搶在洪水到來之前完成,所以,冬季施工勢在必行。
擔任地下水壩施工任務的是農七師基建處工程大隊,他們中大部分是從部隊轉業的戰士,仍保持著解放軍的本色。盡管那時正是滴水成冰,地凍三尺的嚴冬季節,凜冽的西北風順著河穀呼嘯而來,卷起陣陣雪粒,撲打在臉上像針刺,似刀刮,加之當時設備條件差,給冬季施工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他們的先頭部隊按規定時間進入工地,為後續施工人員準備地窖等生活設施。開始幾天,他們白天艱苦施工,晚上則露宿在冰雪荒原。後來他們用推土機推出一條大溝,溝頂鋪上一層葦把子,便成了臨時宿舍。工地先後上了700多人,開挖河床。一鎬頭下去,隻刨得一個白點,戰士們震裂了虎口仍然奮戰不息。河床全部挖開後,一股未結冰的河水被引向岸邊排往壩下,以保證新挖開的溝槽不進水而順利施工。當時氣溫降到了-30℃以下,排水溝邊沿很快結上了冰,並越結越厚,眼看著排水溝就要被冰封住,上流來的水就會灌入新挖開的槽內。水流急,時間緊,人們的心揪得更緊。這時,幾名年輕人毫不猶豫相繼跳進冰碴水中,掄起鎬頭拚命地砸冰。冰水浸透了棉衣,又結上了冰殼,同誌們在激流中凍得嘴唇發紫,手腳凍得也不大靈活了,但仍然奮不顧身地敲砸冰塊,冰層碎裂順流而下。我一直在現場組織施工,看到這些情景,也忘卻了寒冷和疲勞,隻感到心潮翻湧,雙眼不禁蒙上了淚水,多麼頑強的人啊!雖然祖國正在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吃窩窩頭,定量又低,工作環境惡劣,但他們為了邊疆石油事業的發展,無私地奉獻了一切。當時,我們立即回礦區領了長筒膠靴,然後又想辦法把靴筒加長,送到工地讓戰士穿上。經過一冬的苦戰,在礦區黨委的正確領導和各方的大力協作與支持下,終於圓滿完成了水站擴建任務。
20多年過去了,獨山子煉油廠在各族職工共同艱苦創業中,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今天,煉塔林立,樓房高聳,馬路寬廣,綠樹成蔭,礦區一派興旺景象。我雖已調離獨山子多年,但仍與她息息相連,我為她所取得的每一項成就歡欣鼓舞。在建廠50周年之際,我寫下這簡短的創業故事。雖然地下攔水壩已埋在河床下的砂石中,外表看不見它的存在,但它卻默默地、忠實地為煉廠的發展服務著。事業的成功,需經曆多少坎坷,在豐碩的成果麵前,怎能忘卻那開拓者的艱辛。每當想起水壩,我就油然懷念那些睡在風雪之中,跳在冰河裏拚搏的年輕建設者們。從心底產生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永遠珍惜這種創業精神吧!祝願獨山子煉油廠在四化征途上,繼續發揚光大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描繪出時代更新更美的圖畫。
1986年6月12日於南京煉油廠
(作者曾任獨山子煉油廠工程師、基建科長,後調南京煉油廠任副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