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良師益友石油師人(1 / 2)

吳華元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師於1952年奉命整建製轉業到石油戰線,以加強我國石油工業的建設和發展。那時,我還是石油戰線上的一名新兵,在陝北的野外鑽探隊工作,1954年調到西安石油鑽探局。這是個新組建的機關,是由原57師師部為主,補充了一部分各專業的技術幹部,局長是原師政委,副局長是原副師長、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等等。

1955年夏,鑽探局撤銷,機關主體調到新疆,我也隨大隊人馬到了烏魯木齊,在新疆石油公司經理部地質處工作。一天,上級給我一個任務:為一位來自北京的領導介紹地質情況。來客就是原石油管理總局的辦公室主任許士傑同誌,據說他要到獨山子礦務局任局長,在上任前,路過烏魯木齊,擬先了解些地質資料,以便開展工作。其實,我也是初來乍到,知之不多,隻能說點一般情況而已。寒喧之後,我看這位部隊的“團首長”是個溫和的長者,其實他還不到40歲,不過他在我眼裏儼然是長者了,說話十分謙虛,幾次聲稱自己是外行,要我講得仔細些,淺顯些,我隻好如實以告:我自己才從西安來不久,“底子薄”,好在當時新疆隻有一個獨山子油田,容易說清楚。

1956年4月,我奉命調到獨山子礦務局地質科,在許局長領導下工作了將近5年,直到1960年底,我到克拉瑪依礦務局地質處。在這段日子裏,許士傑同誌言傳身教,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不畏險阻,深入基層

自從1955年發現克拉瑪依油田以後,新疆油氣勘探和開采的重點北移,獨山子礦務局在其後的5年裏,一方麵要積極支援新油區的建設,一方麵也得謀自身的發展。其時獨山子本身原油產量銳減,於是在天山南北麓的轄區內要不停地開辟新構造的鑽探,雖然鑽井工作量不大,戰線卻很長,東起烏魯木齊以東的北三台,西迄烏蘇縣以西的托斯台,甚至有一台鑽機放在天山以南、庫車附近的亞肯構造上開鑽。當時許局長身上擔子很重,因為獨山子煉油廠正忙於擴建以適應克拉瑪依日益上升的原油產量,但他還經常深入鑽探現場。其中在呼圖壁以南的齊古構造當時被認為比較有希望,已有的探井見到了油層。然而該構造所處的地形十分險惡,從烏伊公路呼圖壁段下路向南行到達工區之間有一條深溝,汽車隻能沿自修的簡易盤山公路下旋到穀底後再盤旋上坡到稍微平坦的鑽探工區。許局長有一次去齊古,乘坐的尕斯69越野車因製動失靈,從陡坡上直衝而下,顛簸中竟將前座的許局長甩出車外。所幸司機機警,將車貼近右側陡崖,靠山體將汽車擋住,才未釀成墜落懸崖的慘劇。許局長因此受傷,經治療才得康複。其中原因之一是車況不好,當時礦務局的越野車隻有兩輛,他的座車也正是我們上井的車,出車率太高,安全係數就低了。

關心職工,體貼入微

1958年秋,我隨同幾位同事去三塘湖盆地野外,因準備工作不周,在戈壁灘上迷路,4天後得救。這次出事隻是饑渴了幾天,所以事後我們幾人的健康都沒受多少影響。工作完成後返回獨山子,並向局長彙報“出事”經過。我如實說明主要原因是“準備不周”,許局長見我身心正常,也未加責備,卻帶有歉意地說了這麼幾句話:“我們接到關於你們失蹤的報告後,沒有敢告訴你家屬,怕她經受不起,等到第二個消息知道你們都生還了,才正式告訴她,好在此時她已經不必擔心了!”他說得很平靜,我也沒表示什麼,但這一段話給我印象極深,幾十年來銘記心中,原因有二。第一,我當時就認為這次的“失蹤”是自己造成的,而我又是唯一的礦務局工作人員(其餘的人和車均係下屬地調大隊的),雖然主要責任者算不上是我,但至少是責無旁貸的,而許局長的口氣認為我們是因公出差遇險,他作為領導還有安慰致歉的意思。第二,他在得知消息後的處理態度實在是關心到了家,想得這麼周到,雖說也是常理,豈能不使人感動,不得到別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