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輝
1957年開始的“整風反右”運動,到1958年已進入尾聲,重點抓整改。黨中央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全國掀起了學習貫徹總路線的熱潮。在農村全麵實現高級農業合作社後,人民公社化的浪潮又蓬勃興起。
黨中央號召大辦鋼鐵,土洋結合,各行各業都參與,為“突破1070萬噸鋼產量而奮鬥”。獨山子全礦職工熱烈響應,從報紙上看到很多地方土法上馬,大搞小土爐煉鐵的報導,也都躍躍欲試。為保“鋼鐵元帥升帳”(當時的口號),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業餘時間三、五人一組,找塊空地挖坑坑,運來礦石、煤炭、木柴,開啟了小土爐煉鐵的實踐,廢寢忘食,熱情很高,總想創造出奇跡,在小土爐裏煉出鐵來,放“衛星”,但是沒有成果。
1958年10月,礦區黨委決定從各行各業抽調5000多人成立“鋼鐵師”,由礦務局局長許士傑掛帥,分兵多路開赴阜康、烏蘇巴音溝、四棵樹、新源、伊寧等地大煉鋼鐵,一場奪鋼大戰在獨山子內外打響了。
各單位根據礦區黨委統一部署,按比例抽調人員參加。獨山子貿易公司當時隻留少部分人員在家,以保證商店、門市部和服務單位的營業運行。我是五月份調來貿易公司工作的,也被抽出來參加到了上山煉鐵的行列。貿易公司抽出來的人由楊鴻賓經理帶隊上山煉鐵,我們的營地在烏蘇四棵樹煤礦旁邊有喇嘛廟的山上,汽車開到四棵樹河邊,過河再往南行駛十幾公裏到達山腳下,因汽車上不去,還得下車扛上行李爬一段很長距離的山坡才能到達宿營地。
上山後開始一段時間,我們擠住在帳篷裏,滿山遍野地尋找礦石,把裸露的礦石刨出來,再運到汽車能去的地方,等汽車來了裝上車拉走,卸到砸礦石的場地。礦區對上山煉鐵人員組建成營連建製,在幹部任命宣布後,貿易公司大部分人都編在一起,屬三營三連,三營營長是薛楓,教導員是楊鴻賓。我們三連陳世高是連長,我是指導員。我們的任務是砸礦石,同時往車上裝礦石,保障煉鐵爐的供料。因當時上山的人多,帳篷少,住得太擠,必須先解決好住的問題,於是大家自己動手建地窩子。即先用推土機在山坡上推出一個簸箕式的大坑,將土堆放在四周,中間留一個缺口作門,坑上麵用大小不一的木頭橫豎搭著,稍加固定,再鋪上一層嚴密的鬆樹枝,再蓋上一層土,裏麵四周架通鋪,南北分開,比住帳篷暖和多了。蓋這樣的地窩子所用的木頭、樹枝都是我們從山上砍伐拉來的,選擇適用的鬆樹砍倒,把樹枝剃下來,用繩子分別把樹幹、樹枝拴好捆好,然後從山上往山下拖,拖到汽車、拖拉機能到的路邊,裝上汽車或拖拉機拉到營地。
為了鼓勵大家多幹、快幹,我們天天都進行評比。班、排、個人都力爭上遊、放“衛星”。每天下午量方登記,看誰砸得又多又好,質量數量達到最高標準的就是放了“衛星”。我還記得於新英、黃紹肅、李興業放“衛星”最多,經常受到表揚。後來運去了一台粉碎機,女同誌繼續用榔頭砸,男同誌就負責開粉碎機。粉碎機一開,一個人站在上麵填料,下麵的人用抬把子把礦石運到機器跟前,再一塊一塊地遞到填料人手裏往機器裏放。從早到晚輪換著來,勞動強度也是相當大的,一天隻睡五六個小時,特別是晚上幹活的時候,一站下來甚至抬著抬把子都打瞌睡。我們這個連不直接煉鐵,是為煉鐵爐供料的,隻有煉鐵爐吃得飽,不斷料,才能煉出鐵來。為了煉出鐵來,再苦再累也能挺住,大家都是埋頭幹活,沒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