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五十年代克拉瑪依醫院創建曆程(1 / 3)

王景昶

我們黨的事業是偉大的事業,人民群眾創造了曆史,曆史的發展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繼續前進。40年過去了,回憶過去艱難歲月,看看現在我局衛生事業的大發展,使人由衷的高興。

1954年,我從學校畢業,由西安分配來新疆,到中蘇石油公司獨山子礦務局醫院工作。那時礦區人口不多,獨山子醫院規模很小,隻有內兒科、外科、婦產科三個病區,一個門診部。中方院長張厭同誌是紅軍幹部,還兼任中蘇石油公司衛生處處長,對我們這批由內地來的年輕醫生和護士特別愛護和信任,經常教育我們要搞好中蘇關係和民族團結。當時醫院各科都有蘇聯專家、護士,由內地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和漢族幹部不到20人,全院工作人員總共也隻有60多人。張院長既是我們的領導,也是外科大夫。他每天堅持在門診看病,平易近人,還參加手術。毛書忠同誌是外科門診護士,也是張院長的俄文翻譯。醫院雖小,但管理工作比較嚴格,醫院的設備都由蘇方提供,那時在新疆還是不錯的。每天有晨會製度,參加的有中蘇雙方院長、蘇聯專家、中方醫生、交接班護士,有一段時間張院長叫我做晨會記錄。全院住院病人經常有50多人。

1955年1月1日蘇方移交,中蘇石油公司更名為新疆石油公司,一年半後又改名為新疆石油管理局。1955年開始,獨山子逐漸紅火起來,蘇聯專家和蘇方人員陸續回國,各單位還留下部分專家,為期兩年。從1954年底,祖國各地支援新疆石油建設的各路人才也來到烏魯木齊和獨山子。有玉門人、延長人,還有北京、天津、江蘇來的。吳洪泉、燕建銘等一批人就由延長來,魏承樸由西安來,李景榮、李芬宇、馬兆蘭由蘭州來,張林楓由武漢來,楊俊由上海來,接替張院長工作的蘆日章院長和李邦祿、譚恒昶、孫金泉由北京、天津來,黃一中、陸振祥由江蘇來,胡維毅、熊德全由鄱陽來,再加上早我們兩年大學畢業來的李柏春、傅寶貞、薛英、李敏章、郭陽紀和1954年同我一起分配來的王漢章、張之瀚,獨山子醫院一下增加了一批年輕的醫護人員,大家都住集體宿舍,體現著來自五湖四海、和睦相處的融洽氣氛。青年人多了,青年團員多了,醫院也成立了團支部,我擔任了團支部書記。張院長關心青年人、愛護青年人,要求青年團多開展政治學習,當時我們就選了一本黨的基本知識教材,艾寒鬆編著的《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在每周團生活的時候進行學習,邊學邊討論,現在回想起來對大家思想進步、紮根邊疆還是有幫助的。

這一段曆史說明,新疆石油局衛生事業的發展,是由獨山子開始的。克拉瑪依醫院的發展得到了獨山子醫院的大力支援。明園、地調處衛生人員的調配,那時都由獨山子醫院負責。

1955年秋天,黑油山出油了。消息傳到獨山子,那是多麼振奮人心的消息。在此之前,獨山子醫院派外科大夫燕建銘去黑油山值班,他就是克拉瑪依油田上的第一位醫生。那時由獨山子到黑油山沒有正式公路,要途經烏蘇、車排子、天山澇壩、紅山嘴才能到達黑油山,一路顛簸,總得10多個小時。為了找油,可想而知地質隊員、鑽井工人的艱辛,油田上的路是他們先走出來的。

我第一次到黑油山,是1956年1月份。一天蘇聯專家契爾科夫叫我和他去黑油山參加2號井搶險關井,那口井噴水、噴氣,在嚴寒中凍成了一座冰塔。第二天天不亮出發,趕到黑油山已是中午,沒有房子沒有帳篷,工人住的是地窩子,天寒地凍,白雪覆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戈壁灘。在搶險之前,我抽空去看了一下燕大夫,他和地調處報務員住一個木板房,靠裏邊報務員住,擺放著收發報機,靠外麵燕大夫住,放著保健箱。門口用油桶做了一個鐵爐子,用梭梭柴取暖,用盆子融雪水洗臉、洗手,當時吃的水都用汽車去獨山子拉。燕大夫除看病外,有時還要幫助報務員在外邊搖發報機,生活單調又艱苦,就這樣默默地工作著。我回到搶險現場,在井場不遠的地方,早已準備好一片平地,鏟除了積雪,十幾輛小車擺放在周圍,搶險的人分成幾組,帶上工具鎬頭鑽進冰洞。一組人進去,十幾分鍾就得出來,有的人被井口噴出的氣體熏倒,馬上抬出來進行搶救、吸氧、注射咖啡因。幾經輪番搶救,終於關住了井口。搶險人穿的衣服被水打濕後很快就結了一層薄冰。關井後在場的蘇聯專家和中方人員像打了勝仗一樣,一片歡騰,燃起柴禾取暖,在露天共進午餐。天黑前我們就驅車離開了黑油山,深夜才返回獨山子。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克拉瑪依油田。1987年我來到準東油田工作,在火燒山見到了當年的報務員,他叫朱星,現已退休,說起幾十年前在黑油山的往事,他說他永遠難以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