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井波
1958年8月,膠東半島老區200多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懷著獻身邊疆石油建設的決心,告別了故鄉,登上了前往大西北的征程。
火車“轟隆隆、轟隆隆”地日夜奔馳,跨越黃河,馳出嘉峪關,一路數千裏。年輕人看到的不再是山青水秀的田園海濱風光,而是浩瀚無涯的戈壁沙灘。烏魯木齊在哪?克拉瑪依在哪?獨山子又在哪?小夥子們緘默了,姑娘們茫然了。在甘肅峽東車站,他們換乘汽車繼續向西進發。三天三夜,日夜兼程,汽車始終在戈壁曠野之中顛簸,一路上像大姐姐似的關心著每一個姑娘的劉豐榮看了看大家,大聲提議:“姑娘們,我們來唱個歌吧!”
“年輕人,火熱的心……”歌聲並不十分響亮。
姑娘們終於到達了烏魯木齊。她們被安排到新疆石油學院附屬班進行培訓,經過半年的培訓,劉豐榮、林玉梅、王桂香、楊月華等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被分配到獨山子煉油廠。
煉油廠內高聳的煉塔,縱橫交錯的管道,“呼呼”吼叫的加熱爐……這一切使來自山東鄉村的姑娘們有點駭然。王桂香走近加熱爐,看那爐火,聽那怒吼,竟驚恐地捂起了耳朵,惹得一旁的小夥子們“哈哈”大笑。笑聲刺傷了姑娘們的自尊心,林玉梅氣得一把撥開小王捂耳朵的手,說:“怕什麼?它又不吃人!”劉豐榮上來挽起小王的胳膊為她壯膽。姑娘們互相勉勵著,經過跟班學習操作,很快在實踐中成長起來了。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使獨山子煉油廠的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為了發揮婦女在石油煉製工業中的半邊天作用,1960年8月煉油廠決定成立“三八”煉油班,由劉豐榮擔任班長,張子山任指導員,全班5名姑娘,在老師傅的指導下開始了獨立頂崗操作。
當時在加工量猛增、技術裝備落後的情況下,加之違章操作,火災爆炸、冒頂衝油事故不斷,為了扭轉這種局麵,這一年,獨山子礦區黨委決定在煉油廠開展“文明生產、平穩操作”的競賽活動。
“三八”班的姑娘們在“文明生產、平穩操作”方麵為全廠作出了榜樣。她們操作的是一座半土半洋的老常壓煉油裝置。生產中,姑娘們以她們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在老師傅的指導下,上班時精心操作,下班後苦心鑽研,把這樣一座土洋結合,人們看不上眼的裝置整修得無泄漏、無油汙、管溝見底、設備見本色。在她們的艱苦努力下,塔頂衝油、油罐冒頂的現象沒有了,泄漏油汙的問題解決了,消滅了火災爆炸事故。科學的管理和操作,使這套老裝置的輕質油收率和產品合格率得到了提高,給國家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三八”班的姑娘們能夠做到這些是多不容易啊!她們文化水平低、膽子小,但她們以巨大的毅力克服自身的弱點,刻苦學習,掌握了操作規律。王桂香怕加熱爐,她卻當上了司爐工。第一次上班,在師傅的帶領下進爐子操作室調整火焰強度時,她手把著燃料油開關直打哆嗦,生怕一動開關那噴射吼叫的火焰會像老虎似的竄出來,但她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概念。那個平時眼急手快的林玉梅一旦離開師傅獨立操作,便險情不斷,塔盤溫度總也調整不好,要不是師傅來得及時險些造成塔頂衝油。就連一向心細主意多的“大姐”劉豐榮,自當了班長後,也覺得主意不夠用了。為了管好一個班,抓好操作,搞好生產,她常常愁得整夜整夜睡不好覺。在困難的時候,車間領導、師傅們給姑娘們很大幫助,給她們出主意想辦法。姑娘們為了掌握煉油生產規律,搞好平穩操作,常常是跟了上一個班又跟下一個班,沒日沒夜地勤學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姑娘們終於摸到了平穩操作的規律。
“三八”班高度的政治責任感,頑強的學習精神,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平穩操作的先進經驗贏得了礦區職工的稱讚。一些女職工、家屬為此而感到自豪,她們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劉豐榮班為我們做出了榜樣。”礦區黨委向全礦推廣了劉豐榮班的先進經驗,一個學習劉豐榮“三八”班,搞好文明生產的活動在礦區蓬勃開展起來。全廠響亮地提出了“平穩操作,安全生產,消滅事故,提高收率”的口號,全體職工、家屬人人動手,為文明生產作貢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獨山子煉油廠正是在善於培養和推廣典型中,有力地推動著各項事業的發展。
(作者1956年8月來獨山子,曾在礦區黨委工作。後調遼河石油勘探局,任該局供應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