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1942年獨山子油礦印象記(1 / 1)

靳錫庚

1942年11月中旬至1943年1月下旬,我們一行十多個人曾在新疆及獨山子油礦參觀逗留約70餘天。

獨山子油礦原是新疆的統治者盛世才和蘇聯人合辦的。此時,盛世才和蘇聯人翻了臉,他想趕走蘇聯人,但他自己又沒有油礦專業人才,因此,盛世才請蔣介石派石油專家來獨山子油礦搞接收。當時,我國石油專業人才幾乎全集中在玉門油礦,所以,去獨山子油礦接收團的成員多半都是玉門油礦的人。團長為郭可詮,團員為翁文波、卞美年、黃汲清、楊鍾健、程裕淇、周宗浚、靳錫庚、龍顯烈、許鴻賓等人。

我們一到獨山子,蘇聯人表現得很熱情,擺開大長桌,宴請我們。宴會相當講究,酒肴之美之多,令人驚歎。各式各樣的菜就像各式各樣的鮮花一樣,而且多至上百種。至翌日晨,我們聽說,晚宴結束後蘇聯專家全逃至奎屯飛機場。他們害怕夜間來個迅雷不及掩耳地襲擊、綁架他們出礦。其實,他們隻是虛驚一場。但是,這一情景深值思索!

獨山子油礦的技術工全都是蘇聯人,這裏的宿舍也相當漂亮,相當正規,都是蘇聯人住著。場地上,設備器材很豐富。各種套管及管材堆積如山,約數萬噸之多,使我驚歎不已!設備器材多,打井開鑽也多,泥火山周圍到處是井場,每隔十米八米遠就有一口井。

那時,以蘇聯當時在獨礦的鑽井采油技術與美國相比,蘇聯要落後甚遠。蘇聯搞石油工業(指高壓高產油井)比中國約早半個世紀,所以獨礦在鑽井方麵,有不少是值得玉礦學習的。當時,我學到了製造泥漿攪拌機、泥漿池和泥漿槽的規格合理化。打深井多備泥漿可多至萬噸以上,並將備用的泥漿罐排成串,且高出地麵若幹。他們把泥漿池並不都放在井架旁,如果井口場地窄,可放在井架外數十米甚至百米處,這樣還省挖土方。此外,我還在獨礦學會了套管射孔槍的製造方法。總之,以上這些方法對玉礦來說,如獲至寶,回到玉礦就都用上了。

可是,這時獨山子油礦的產量不行,僅有出油井10餘口,日產原油不到100噸。獨礦建有煉油廠,一個月出的原油僅夠維持三四天的煉量。我們知道,獨山子油礦是虎頭蛇尾,隻是開頭噴力大些。而此時的玉門油礦已鑽出3口高壓高產油井。其中8號井在1942年產原油5.3萬噸,平均日產原油150多噸,最高曾日產2600多噸。此外,10號井曾每小時狂噴原油800立方米,合日產1.5萬噸以上。因此,當時我們看到蘇聯人在獨礦鑽出油井的產量,覺得並不起眼。

總的說來,我這次到獨礦來是開了眼界的,學到了不少的技術。

當我們初到獨礦時,蘇聯人說,他們不知道有移交這回事,如果要移交的話,他們得要向蘇聯政府請示。1943年元月下旬,蘇駐我國大使從蘇聯到重慶去,路經獨山子油礦時,蘇國大使對我團團長郭可詮說,獨礦是個小礦,蘇聯不在乎,中國也不在乎(因蘇聯已知玉礦高產井),你們回去吧,等我們到了重慶再解決。聽了蘇大使這番冠冕堂皇的話,再等下去也於事無補。因此,我們團立即動身回到玉門。

事實上,我們團是被人家騙走了。事後聽說,當我們離開獨礦後,蘇聯人用500輛卡車將獨礦能搬運的所有器材在一個月內搬了個精光,全運到蘇聯去了。

1986年6月9日

(作者係我國石油工業的老前輩之一,曾任石油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