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顯烈
接到獨山子礦區黨委的征稿函,說今年10月是獨山子煉油廠建廠50周年,準備出一個紀念冊,邀請大家寫文章。
這個印刷的征稿函,從內容看是發給曾在獨山子工作過的同誌們的。我沒在獨山子“正式”工作過,但我在獨山子卻有一段值得回憶的經曆。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至今回想起來,我仍然覺得它非常美好。現在獨山子的同誌把我也當成“獨山子人”,這篇文章當然要寫了。
那是1942年冬天,當時我在玉門油礦工作。一天,接到通知,要我參加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組織的“新疆獨山子油礦考察團”。團長是當時的甘肅油礦局營業處處長郭可詮。團員由兩部份人組成:一部分是由國民黨政府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派出的地質專家,有黃汲清、卞美年、楊鍾健、翁文波、程裕淇、周宗浚等人;另一部分是由玉門油礦派出的靳錫庚(采油)、許鴻賓(財務)和我(煉油)。另外還配了一名俄語翻譯,因為當時獨山子油礦和煉油廠是由新疆地方政府和蘇聯合辦的,去了不免要和蘇聯人打交道。
我們分別由重慶和酒泉乘飛機到哈密,再由哈密換乘蘇聯飛機到烏魯木齊。那個時候,到新疆好像到外國一樣,在哈密要辦入境手續。新疆境內的航空站全是蘇聯人經營的。我們到達烏魯木齊後,受到當時新疆督辦盛世才的接待,我們一行對這個殺人魔王都存有戒心。到新疆後我們嚐到了美味的哈密瓜和烤羊肉串,當時對新疆的物產,特別是對水果的豐富感到驚奇。
我們到達獨山子的時候,正是新疆地方政權與蘇聯關係開始破裂的時候。我們在獨山子考察的一個多月時間裏,除第一天蘇聯人出麵舉行了一次宴會招待外,就再未與蘇聯人有過正式接觸,考察工作也未得到過他們的配合。但是獨山子油礦的中方人員包括少數民族同誌,對我們都特別友好,特別熱情。他們除了照顧我們的生活外,還積極地支持我們的考察工作,為我們提供方便和他們所知道的一切情況,我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遺憾的是,他們都不是搞技術工作的,對有關生產、技術方麵的情況都不了解,同時也無任何圖紙資料可查。所以,我們那個時候的工作是很困難的。
當時獨山子油礦原油產量不多,煉油廠也隻有一套年加工能力約六七萬噸的常壓蒸餾裝置,還吃不飽,一個月隻能開幾天工。當時那些煉油設備和控製儀表都是從蘇聯運來的,比較新,在那時的國內煉油廠中是最“現代化”的。後來這套裝置連同其他設備都被蘇聯人拆走了。那個時候,獨山子煉油廠廠長雖然是位中國人,但生產、技術方麵的權力都掌握在蘇聯人手中,全廠沒有一個中國技術人員,可能我是第一個到獨山子煉油廠的中國技術人員。
我當時對煉油廠在奎屯河的河床下埋設集水管的取水工程很感興趣,不知現在是否還在沿用。由於有上述這段“姻緣”,幾十年來我一直關心著這個廠的成就和發展。
記得在獨山子的時候,我們還去奎屯農場和烏蘇縣城玩過。到烏蘇時,縣太爺出來接待我們,請我們吃飯,席間還叮囑我們回到重慶代他向蔣委員長致意。當時我們不好說什麼,在返回的途中,大家說起來逗趣,捧腹大笑。
早就聽說獨山子已經是一座現代化的煉油廠了,既生產各種燃料油品,也生產潤滑油料,管理水平也很高,凡是到過獨山子煉油廠的人無不稱讚,我每次聽到都很高興。新疆地域遼闊,美麗富饒,石油資源豐富,是我國西北地區經濟建設的重要基地。在獨山子煉油廠建廠50周年之際,我衷心預祝獨山子發展得更快更好!
我雖已年屆古稀,但身體尚好,有機會一定要再去看看這個廠,以償我多年的夙願。
1986年5月15日
(作者係我國石油煉化業界元老之一,曾任蘭州煉油廠生產技術谘詢委員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