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銷組到外地學習
鑒於我們對銷售業務生疏,運銷設施落後,管理局決定派人到外地學習,由我和曾寧(獨煉)、周清譚(管理局運銷處)等5人組成運銷學習組。我們於1960年6月出發,到玉門煉油廠、蘭煉、錦西煉油五廠、大連煉油七廠和天津石油公司等處參觀學習。原計劃去的地方還多,因在大連時遇見秦峰局長和計劃處蔡述聖處長,他們說:“現在克拉瑪依原油無法東運,獨山子天天鬧憋罐,你們得停止學習,趕快回去。”於是我們到天津學習後,趕到北京,向部裏彙報學習情況,請示新疆石油運銷工作。部運銷司李景新司長也說:“情況比較嚴重,你們趕快回去抓。”我乘飛機先回,其他幾位同誌乘火車返疆。
我們這次到外地學習,去的單位除蘭煉外都是老廠,有一定基礎,解放以來又都有改進,在銷售業務、現場管理、油品東運、固體產品搬運機械化等方麵都有整套製度和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使我們增長了石油儲運知識,收獲很大。回廠後我們在各方麵均進行了改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建立健全銷售業務製度:我廠過去發貨製度不完善,拉油車直接開到裝油台,憑司機講裝什麼油就裝什麼油,有時會出現裝油裝錯的情況。現規定拉油車憑石油批發站的提油單進廠過磅,磅房開派裝單一式兩份到裝油台裝油,並由裝油工在派裝單上簽字,一份留下備查。過完重車,司磅員開三聯單和出門證放行出廠。司磅房當班下班前將三聯單彙總交給銷售會計,以便向石油批發站結算。這套嚴密的製度學自玉門煉油廠。我廠銷售上後來雖有改進,但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一直沿用至今。其他還有每班發油數與儲油罐油位下降量核對一次,車間與科室建立台賬,每天要作出產、銷、存統計等製度。
建立容器檢驗製度:過去因裝油容器不合規定要求,影響油品質量。現規定凡來提油車,先檢查容器,合格再放行進廠,不合格的不準進廠裝油。
裝運機械化、自動化:裝油自動化計量因當時條件不具備未能采用,但已提出作為奮鬥目標。固體產品包裝搬運機械作了大量試驗,瀝青紙袋成型試驗成功。
油品東運小組
為了東運油品的工作能夠順利進行,自治區成立東運小組,由產、運、銷三方派人組成。在獨山子也成立了同樣的組織,由我(獨煉)、韓榮忠(部運司)、王振鋼(石油批發站)等5人組成,我任組長,每周碰頭一次,有情況隨時召集。小組的主要任務是經常通報各自的情況,發生問題共同研究協商解決。
運銷工作是—項關係複雜的工作,產、運、銷必須步調一致。三方經常出現一些糾紛是難以避免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調撥計劃隻有月度指標,我們隻能按計劃安排生產,不了解用戶何時提何種油,車子來了油品不對路,得重新調合,運方車等不及就向上反映。有一次把問題報到北京,說是煉廠沒有油,驚動了幾個部門紛紛電話電報詢問情況。
2.運方派車不均衡。有時來車多,排隊時間就長,來車少了煉廠憋罐,這類事情經常發生。
3.油品質量也經常發生問題。煉廠對產品質量一向嚴格要求,從生產裝置餾出口到成品,不達標不行,成品不合格堅決不出廠。但經常發生油運到終點後才提出質量有問題。有一次部運司8部太脫拉車帶拖罐運到烏魯木齊王家溝,石油公司從罐內取樣化驗發現油中含水,拒不卸車接貨。我正在烏魯木齊,廠內派我會同局運銷處研究處理。要弄清情況,得先分析是廠內發油罐內的油品是否含水,罐車及拖罐內是否原來有水,或是罐上入孔不嚴密,路途遇雨滲入,或係司機在途中作弊等,這幾種可能都同時存在,一時難以查明,但車輛不能等卸時間過長。經協商決定先將油卸下,等脫水後再分析,損失由煉廠承擔。
4.有時油到終點發現重量不夠,用戶向運方索賠,運方將索賠單轉給煉廠,理由說是磅秤不準。
上述情況不僅東運油,自治區內拉油也經常發生。問題發生後,單位之間公文往來沒完沒了,在東運小組會上,“唇槍舌劍”爭論不休。
進一步完善裝運設施
為了確保油品出廠的質量和數量,避免事後發生糾葛,我廠對裝運設施又進一步作了一些改進。
修建洗桶間:油桶可以重複使用,裝不同品種的油,但要清洗幹淨後方可使用。桶身一般用鍍鋅鐵皮製造,桶子裝過油也容易產生油垢粘附桶身。傳統的除垢辦法是在桶內放入鏈條滾動,再用水、蒸汽反複多次衝洗。我們開始也是人工操作,桶內裝入鏈條,外用鋼筋卡子卡住,拴一根繩子,由工人拉上在寬闊的場地上轉圈跑。這種辦法相當落後,一是工效低,二是勞動強度大。廠設計工程師呂天德等人借鑒別處的設施,自行設計製造洗桶機,試用效果良好,工效比前增長了幾十倍。以往發現容器不合格便打回去,現可代為用戶清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