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芝盛
勞動服務公司是一個擁有工副業、農副業、生活服務業三大行業的集體所有製企業。它在礦區黨委的關懷和煉廠的支援下,經過18年一步一個腳印的艱苦創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已成為礦區生產建設、生活服務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隊伍。
從土塊隊起家
勞動服務公司的前身,是一個隻有57人的土塊隊。1968年,礦區職工住房比較緊張,要蓋新住宅,磚卻很難買。礦上領導決定用土塊代替紅磚蓋房。於是,我們就把凡是要求參加工作的家屬組織起來,成立了土塊隊,由李鳳泉任隊長。土塊隊的家屬們憑著一顆紅心兩隻手,在戈壁灘上白手起家了。她們早出晚歸,冒著烈日酷暑,不顧風吹雨淋,和泥巴,打土塊,幹得非常起勁。一車車土塊源源不斷地拉運到基建工地上,一幢幢土木結構的新住宅相繼建成。職工們住房緊張的矛盾初步緩解了,家屬也嚐到了艱苦創業的樂趣。
這支隊伍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很快發展到四五百人。人增加了,行業也開始拓展。到1969年,相繼成立了基建隊、衛生隊和生活服務隊。增加了軋麵、疏通下水道、縫紉等生活服務項目。1970年,隊上建立了黨支部,由李文貴任書記,李鳳泉、丁金城、高潤惠任隊長、副隊長。這時全隊擴大到700人,行業發展到13種。1974年又發展到900多人,26種行業,成了名副其實的家屬大隊。
創業初期的條件很差,工作很艱苦,礦內最髒最累的活大都由家屬隊包下來了。例如清挖打掃廁所、打掃廠區內外路麵衛生、掏挖下水井子、裝焦炭和瀝青、收集散落的焦炭以及後勤服務等等。這些工作既髒又雜,但家屬們毫無怨言,不講條件,不計報酬。那時,她們每月最高的工資才46元,但幹得非常起勁,有時晚上還要加班苦戰。當時沒有集體活動的場所,家屬們堅持長年累月在戈壁灘上露天開會和學習。
家屬隊在生活辦公室的領導下,上下擰成一股繩,年年月月超額完成任務,解決了礦區許多老大難問題,解除了職工們的後顧之憂,得到了群眾的信賴和讚譽。礦區看中了家屬隊這支力量,把礦上大部分生活服務項目都交給她們去經營管理。1972年又把農副業也交給她們去辦,家屬們的事業越幹越紅火。從1970年到1974年,她們連續被評為局、礦兩級先進集體。家屬大隊成了礦區一支不可缺少的生產建設、生活服務隊伍。
擴大再生產
煉廠職工家屬組織起來從事集體勞動,從而調動了家屬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由於她們在礦區建設、改善職工生活條件、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等方麵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1975年4月,礦區黨委同意在家屬隊的基礎上成立集體經濟管理站,簡稱:集管站,也叫家屬管理站。
集管站成立後,領導班子進一步加強。黨委派吳芝盛、張國富、沙拉買提到站擔任領導工作,加上原來的李鳳泉、高潤惠組成新的領導班子,成立了黨總支委員會。下設8個黨支部、9個辦公室、13個隊、5個廠,有家屬2700多人,工副業、農副業、生活服務三大行業基本形成。
從1975年到1983年,是家屬管理站最發達興旺的時期。這期間,分別建設了家屬管理站大院、東村農業基地大院、副業隊大院、養雞場大院、農業三隊溫室大院、葦子場大院、紅磚場大院等八個生產基地。固定資產由原來的幾十萬元增加到600多萬元;每年的總收入由幾萬、幾十萬逐步增加到1200萬元;每年的利潤也由原來的幾萬元增加到150多萬元,1979年最高達到近200萬元。利潤的不斷增長,給我們擴大再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我們投資40萬元建成了綜合服務大樓;用110萬元建起了總麵積為25畝的溫室大棚;投資30萬元和商業局合股建成了一座冷庫;投資110萬元建設了機械化的萬隻養雞場;花35萬元搞了室內規模化的養魚池……這些項目的建設對提高職工生活福利起了很大的利用,但是要單純依靠煉廠出資建設的話,就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