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她們撐起了油城半邊天(1)(1 / 2)

呂寶漢

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故事,是獨山子創業史中感人至深的一章。我們看到的是數千名質樸善良的女性,她們用信念和忠誠,用意誌和堅強,托舉起了油城的希望和未來。她們就是當年奮戰在獨山子煉油生產服務和礦區生活服務兩大戰線上的廣大婦女家屬工。

她們中有隨軍轉業家屬、青年學生、學校教師、廠礦女工、農村婦女;有來自河南、山東、江蘇、四川、甘肅等內地不同省分的婦女,也有來自新疆本地土生土長的女同誌。他們中有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多種民族,文化程度也參差不齊,有高中、初中、小學甚至半脫盲的農村婦女。她們都是為“油”而來,走進了獨山子;為“油”而戰,彙入了滾滾石油建設大軍的洪流中。

這些被後人敬稱為“油城母親”的姐妹們,她們曾參與了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獨山子煉化工業艱難創業的全部曆程。她們無私無畏的奮鬥精神,她們團結拚搏的豪氣英姿,讓天地讚歎,讓星月逝光。這裏,我記錄下了我親曆過的一些往事。

“巾幗女將”王家美

1975年,煉油廠自力更生建催化時,一支全部由婦女家屬組成,被稱為“家屬隊二連”的施工隊伍,特別被催化工程指揮部點了將,開進了工地現場。別看這支隊伍全是家屬工,她們卻以人員技術素質高,敢打硬仗在全礦著稱,她們奮勇承擔了當時催化泵房和操作室的砌築工程。1982年,該項目榮獲國家優質工程建設銀質獎。這支隊伍的領頭人就是號稱比男人還能幹的二連連長王家美。

王家美來新疆前是山東棲霞縣中橋鎮人。她體格健壯,快人快語而又心地善良,尤其具有正義感。她的年齡畢竟比我大幾歲,知道的事比我多得多,我們都親切地稱她“大姐”。她能跟你講許多抗戰時期膠東半島人民配合八路軍打鬼子的故事,講解放戰爭時期老區人民傾其所有支援解放軍打老蔣的故事。在打淮海戰役時,山東老區人民把支援前線的行動叫做“兩打兩支”,即打老蔣、打徐州(即淮海戰役),支援前線、支援解放軍。她還會唱一首八路軍膠東軍區國防劇團創作的歌曲:“八路軍(來)獨立營,誰參加(來)誰光榮,光榮、光榮、真光榮!真、光、榮!”淮海戰役之前,解放軍都分散到各農村休整,村民們舉行歡迎儀式時,秧歌隊翩翩起舞,都唱的這首歌,一直延續了好多年。這首歌在人民群眾中唱了許多年,表達了老區人民對八路軍的深厚感情。全國解放後公社化時期,王家美在家鄉擔任過婦女隊長,很能幹,各項工作幹得都很出色。1959年3月,她的丈夫李洪早從部隊轉業到新疆獨山子礦區,她也隨丈夫來到獨山子,夫妻二人共同參加了獨山子煉化建設事業。

王家美幹過的活兒很多,和其他家屬工們一樣,既在生活服務行業幹過,又在生產一線幹過,拿她自己的話說,領導安排我們幹什麼,我們就幹什麼。她常拿獨山子創業之初的部隊轉業幹部、青年大學生們住馬號、地窖、帳篷甚至住在大木箱子裏的艱苦條件相比,說我們現在真的好多了,至少有房子住了。她還說,石油工業的發展,那都是幹出來的,她常拿楊拯陸的事跡激勵自己,說將門之女楊拯陸為了國家的富強和祖國的石油工業,把自己年僅22歲的年輕生命都獻出了,我們沒有理由不幹好自己的工作。

王家美最大的特點是幹起工作來不知道累,有多少勁兒,就會使多少勁兒,還常常談笑風生,把勞動變成了非常愉快的事,大家都願意和她在一起。1971年她當連長前,在開發獨山子北戈壁東村菜地時,她開荒、篩土、種地樣樣苦活兒幹在前。她風趣地說,這塊“風水寶地”原先是狼和狐狸的天下,現在我們要占領它,把它開發出來,為礦區提供瓜果蔬菜,今後這兒就是我們家屬工的戰場,看狼和狐狸還敢來不!她和姐妹們每天在戈壁灘上挖石篩土,再用抬把子把篩出來的石頭倒掉,這種苦累、枯燥的力氣活,在她眼裏卻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她說,在老家幹各種農活,從未見過抬把子這種裝卸方便的工具,幹起活來既快捷、又利索。在工地上,她每天的中午飯就是自己帶的一塊涼發糕,就著自己醃的鹹羅卜,可她一點都不覺得苦。她說,看著天山雪景和煉油廠的銀色煉塔,這樣的美景上哪裏去找?俺們趕上了獨山子發展的好光景,那真是俺們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