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從獨山子走出的陸銘寶“第一家庭”(1)(1 / 3)

尤懷遠

想采訪陸銘寶及其家人,是久存在我心中的一個難以抹去的願望。雖然早已有文章寫過他們昨天艱苦創業的風風雨雨,今天休閑生活的瀟瀟灑灑,但這個家卻有著其他家庭無法替代的經曆,享有克拉瑪依六個第一:來的第一個鑽井隊,擔任第一個鑽井隊長,打成第一口油井,是油田的第一位女同誌,建立的第一個家庭,生的第一個孩子。第一,本身就有神往的意味,六個第一,必然會包含人生許多故事。

於是,我沿著天山南北的戈壁沙漠,去尋找他們一家在歲月長河的瞬間,去尋找那永遠燦爛的生活……

“不要騎馬了,去牽‘龍’吧!”

1954年,21歲的陸銘寶已經在獨山子實習兩年鑽井了。一天,在125井場,這個隊的技師、蘇聯專家賽波寧諾夫對他說:“從明天開始,你就騎著我的馬上下班吧!”

陸銘寶望望值班房邊那匹高頭大馬,又看看這個從蘇聯紅軍轉業來的鑽井專家,想到自己馬上要當鑽井隊的頭了,心裏說不出來是啥滋味。

那時,中蘇石油公司有幾條不成文的規定:一是凡大中專學生分到油田,必須從鑽工、架工等崗位一步步實習;二是井隊隻有技師沒有隊長,實行的是技術、行政合一製;三是技師有無尚的權威,可以按每個人的實際工作能力決定工人級別的升降和工資變動;四是工人走路上班,而技師發一匹馬作為交通工具。

賽波寧諾夫看到年輕的陸銘寶有些猶豫,不客氣地說:“從這口井開始,具體事情我就不管了,你要全麵負責。如果有問題要找我,也要先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意來。”

蘇聯專家的話說一不二。陸銘寶這時還不會騎馬,答應一聲隻好牽著馬向住地走去。

從此,陸銘寶挑起井隊技師的重擔。他把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到的知識和在井場當工人的實踐操作結合在一起,摸索著作為一個井隊領導應該如何工作。

過了十幾天,125井在一個晚上發現鑽頭怎麼也鑽不進地層了。他打電話給賽波寧諾夫:“可能鑽具在井裏斷了,我想起鑽後用打撈工具打撈。”專家回答:“你是隊上的頭,你自己定。”說完放下了電話。陸銘寶第一次向當班工人下令,把井下鑽具起出來一看,果然是一根鑽鋌斷在了井裏。工人們下了打撈工具,當陸銘寶手握刹把正在打撈鑽鋌時,賽波寧諾夫在他身後點頭微笑:“陸技師,處理得好!好!”

事業隨著責任走,成功隨著事業來。順利地打完125號井,蘇聯專家一個個要回國了。陸銘寶騎著馬從井上趕回礦區向他們告別,賽波寧諾夫深情地說:“我們早晚要回國的。中國打井找油的希望,就落在你們年輕人的身上了。”

前來送別的鑽井處副處長馬驥祥接著對陸銘寶說:“你不要騎馬了,過些時候跟著我去牽‘龍’吧!”

陸銘寶並沒有把這話當回事。沒有多久,果然傳來消息:1955年2月初,馬驥祥帶領蘇聯專家阿不拉莫夫、井架安裝隊崔慶林和翻譯劉仁去踏探黑油山1號井了。

3月初,鑽井處井架安裝部派出蘇來曼、張福善、阿不都熱合曼7人小分隊前往1號井做安裝前的準備工作;4月中旬,安裝隊隊長吾受爾領著安裝工人立起了1號井井架。

獨山子要向克拉瑪依進軍了。到處是鑼鼓聲、到處是請戰書、紅綠標語。人人都想奔向那神奇的地方去拚搏一番。

馬驥祥這時穩坐釣魚台。當有關部門抽調精兵強將組成了一支由8個民族、36人參加的青年鑽井隊時,他說:“讓陸銘寶帶著這支隊伍去吧!”

大家感到這是最合適的人選。陸銘寶平時雖不善言談,但忠厚老實,工作仔細,能團結同誌,有文化,懂技術,各方麵都比較理想。

6月下旬,獨山子為出征的1219青年鑽井隊送行。秦峰局長授隊旗一麵,上寫:“黑油山青年鑽探隊”。馬驥祥帶領著隊長陸銘寶、副隊長阿拜依拉木·艾山及隊員們,乘兩輛敞篷汽車向克拉瑪依進發。

一路歌聲不斷,一路群情振奮。雖然路上看不到一處人煙,真有天蒼蒼野茫茫的感覺,但戈壁灘上蓋滿紅柳、梭梭,不時黃羊、野兔在車周圍一竄而過,倒也使人感到風光無限。

沒有開出來的正式公路,車在荒草和綠樹中穿行。100多公裏路程,隊員們竟走了10多個小時。當晚霞在橫亙西北的成吉思汗山坡收斂最後一道光束時,車子來到1號井旁。

想不到的情景出現了。隻見高高井架上有一個人影正向隊員們揮手呼喊,大家弄不清是怎麼回事,麵麵相覷。疑慮間,一個頭發、胡子老長的隻有一隻好眼睛的維吾爾族小夥,跳下鑽井平台,撲在馬驥祥懷裏嗚嗚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