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職工學校的今昔(1 / 2)

駱伯毅

因為要主辦“職工教育展覽”,我有緣調查了獨山子職工學校沿革的曆史,有幸聆聽了有關領導對職工學校未來的設想。獨山子職工學校的發展曆程和美好前景,深深地打動著我的心。

獨山子的職工教育事業始於1956年,那是我們年輕的共和國在醫治戰爭的創傷之後,開始大規模建設的年代。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們會聚在天山腳下,為石油工業的發展艱難地開辟著道路。建設需要科學知識,開拓需要精神武裝。於是,在異常簡陋的條件下,辦起了業餘文化學校。當時,學校編製教職員工50餘人,設有高中、初中、小學三個部;教務、總務、財務、人事、打印等管理人員均配備齊全。教室設在原54幢樓一帶,約1000平方米校舍、30個教學班約1200名學員。

當時這些職工學員多數原為農民或轉業軍人。他們文化水平低,大多數沒上過學,業餘學校一周上三次課,堂堂人滿。學校不搞坐班製,教師們白天備課,批改作業,晚上講課,其他人員各司其職,工作節奏緊張,秩序井然。通過學習,職工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大為提高,許多人成了技術能手和生產骨幹。現在礦區還有一些部門、車間和科室的領導,曾是當年在職工業餘文化學校學習的學員。

1958年,礦區職工業校的學員猛增到2000多人。各種文化學習班遍布全礦4所小學及各個角落。1959年,自治區在獨山子召開職工教育現場會,推廣我礦三級辦學的先進經驗。這年10月,礦區教育科派代表光榮地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職工們日益高漲的學習熱情一直持續到文革前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職工教育事業帶來了春天。1978年12月,礦區黨委決定,恢複業餘文化學校,並很快委派來校長,抽調來了教師。當時,校無定處,學無定員。師生們就四處“出擊”、“轉戰”於地下室、小學及車間的倉庫、空房子等地,堅持辦學,堅持學習。

1979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瑪依市在獨山子召開了職工教育經驗交流會,表彰、推廣獨山子煉油廠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大力興辦職工教育的典型經驗。1980年,自治區又在獨山子召開職工教育工作現場會。同年,煉油廠被評為職工教育的先進單位。從此,獨山子的職工教育事業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麵。

1984年底,為了加強對職工教育工作的統一管理,礦區黨委決定把職工業餘文化學校、政治學校、克拉瑪依電視大學獨山子工作站三個單位進行合並,成立職工學校。在這之前,職工業校除開辦業餘文化班外,從1981年起還開辦了文化脫產補習班。截止1985年底,有1070名漢族職工、241名少數民族職工經過脫產學習達到了初中文化程度。從1984年起,職工學校又開辦了職工高中脫產班兩期,業餘電視高中班一期,先後有150人學習,50人結業。目前還有一個脫產電視高中班正在開辦中。與此同時,職工學校還擔負起對全礦青工進行係統政治教育的任務,至今已有2100多人參加了輪訓。從1982年開始還辦起了電視大學班,設置文、理、工科十多個專業。先後有100多人入校學習並相繼結業。僅1985年,職工學校累計開設各類學習班、補習班70個,先後在校學習的學員達2540人。這些參加學習的職工,近年來有224人考入各類中等、高等院校。

目前,職工學校已形成了從掃盲班到大專班,從業餘班到脫產班,從政治輪訓班到技術培訓班,從基礎知識到專業技術的不同層次、不同內容、多種形式的職工教育體係。職工學校的恢複和發展,提高了職工的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力地促進了獨山子礦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