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環境和居住條件差。

有利因素:

(1)國家重視,有專項資金投入和天保工程措施;

(2)群眾特別是婦女兒童對泥石流的認識較以前加強;

(3)各級領導重視;

不利因素:

(1)自然環境太差;

(2)突發性強,不可預測;

(3)防災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標:製訂防災減災預案,將生命財產損失減少到最低(不死人);

可采取的行動:

(1)廣泛向婦女兒童及廣大群眾宣傳泥石流危害的嚴重性;

(2)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環境;

(3)對可能發生泥石流的地方派專人重點定期監測,對居住在周圍的群眾實施搬遷;

(4)製訂緊急情況時的撤離路線;

(5)提前製定撤離方案,由專人負責老人、婦女兒童的安全撤離;

(6)有專門小組負責撤離後的生活安排。

(7)幫助婦女組織起來,平時宣傳防災知識,災時組織自救和有組織的撤離。

5組

洪水災害

原因:

(1)過量下雨;

(2)河道狹窄;

(3)森林砍伐過度;

(4)河床上升。

有利因素:

(1)各級領導重視防災;

(2)村民已經有了一定的防災知識;

(3)天保工程已經實施;

(4)有一定的預警措施和撤離方案;

(5)防災設施基本到位。

不利因素:

(1)部分村民防災意識不強,婦女開會機會少;所以婦女的知識相對更少;

(2)環保意識和水土流失知識沒有普遍提高;

(3)天氣的不可預測性;寧陝縣地理環境複雜,特別容易造成泥石流和山洪。

可以采取的行動:

(2)加大村民特別是加大對婦女的防災減災意識宣傳,通過培訓、板報、標語、個別重點戶的走訪等形式進行宣傳,做到人人皆知;

(3)鼓勵婦女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的可能;(因為很多男子外出打工了)

(4)製訂符合各類人群的預警方案和撤離方案;

(5)對婦女兒童老人確定專人負責帶領他們撤離;

(6)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及時通知各個村民;

(7)加大防洪設施投入;

(8)按規定標準建房,不準擠占河道;

(9)組織婦女成立環保組織,不在河道內倒垃圾,改變亂丟垃圾的習慣。

大組討論:

討論點:(1)哪些措施是可行的?(2)哪些措施有創意,對大家有啟發?(3)行動計劃中有關性別的措施體現的是實用性還是戰略性社會性別利益?是否可以轉化?(4)哪些措施是不可行的?為什麼?有沒有辦法改進?

在培訓的尾聲階段,這個環節實際上是將培訓內容轉化到實際工作中的一種嚐試。盡管在這個過程中有些組的方案不那麼可行,也缺少了社會性別敏感,但通過大組分享,培訓參與者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十九)總評估(略)

總評估是參與式培訓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這次培訓中,我們采用了封閉式問卷的形式進行。也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