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農村社區發展項目的目的是改善社區內存在的某些社會因素,解決或減少某些社區問題,影響和倡導相關的社會政策。但是,這些項目幹預活動是否能達到項目預期,其目標的確立、設計的活動、實施的過程、影響程度和績效結果是否滿足了項目各相關群體的需求和利益,都需要有一個係統而實用的評估。鑒於此,項目監測與評估在項目周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誇張的認為,它比社區幹預活動本身的績效更為重要。
然而,在項目監測評估理念和應用日益為人們認可,並占據重要位置的同時,它時常會被要求相當嚴格地封閉在“專家”、“評估框架”、“評估流程”的概念下,日趨專業化、技術化。正因為其複雜,這項工作由職業評估人員壟斷了。這一結果,也引起了不少人對“精英思維”、“評估霸權”的強烈反思:誰來評價項目的成效?誰來判斷哪些人有知識,哪些人沒有知識?誰決定並需要獲得社區項目的相關信息?誰將決定項目的走向?誰有能力分析項目的資料?一句話,誰的項目?誰的發展?誰的權力?
在這種背景下,倡導各相關群體,尤其是由項目主體參與的參與式評估理念與策略、方法得到了更加廣泛的使用。
那麼,參與式監估是否就意味著在“去權威化”的同時,也去“真實化”了呢?當然不是。它同樣需要進行評估前的準備,明確評估目的、目標,確認評估指標,但其指標建立是經社區主體的參與而得來的,它同樣要求擬定評估程序,確定獲得信息的方法。但它具有相當不同的特征:(1)強調項目相關群體的深度介入;(2)更強調各相關群體的積極互動;(3)強調自下而上、真誠與包容,尊重社區主體,尤其是弱勢人群的聲音;(4)更強調公開信息的及時反饋;(5)更強調項目的“將來”而不是“當下”;(6)更強調評估方法、程序的創新與靈活性,以社區人可以接受、便於接受的方法作出評估的設計安排。
作為實用社會研究或行動研究的社區評估,也是一項政治實踐和道德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評估的主要協作者不可避免地擁有某種權力,既可能在評估過程中影響評估活動的參與者,影響評估結果,也可能在評估報告的書寫中解讀參與者的話語而“製造”評估結果。評估者的身份問題也對評估有很大的影響。此外,參與式評估方法也存在自身的許多局限。因此,保持相應敏感性也是相當重要的。
項目評估的過程及結果對項目實踐有著積極的意義,項目評估與“糾察錯誤”有一定的區別。不錯,它是為了發現不足,對項目活動或目標進行某些調整,但也是為了發現總結經驗,了解社區中的文化,協調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關係,它在某種程度上更是一次項目相關群體自我反思,達成新的共識的過程。項目評估對政策倡導、從事社區發展的社會工作者也很有意義。
本章收錄的“災後重建項目參與式終期評估”正是為了表達不同的評估期望、目標,實際上存在著不同的運作手法,而評估人員的不同評估取向,認識能力上的差異也會導致評估方式的多樣性和多元後果。這樣,對評估的評估也是很必要的。
災後重建項目參與式終期評估
對社區發展項目評估會有不同的立場,責任承擔的立場、管理的立場,也會涉及不同的相關利益群體,包括男女村民、村基層組織、鄉縣相關部門、項目持有機構、資助方等等。參與式評估的目的在於創造一種機製使項目有關方都能在項目數據的工作中發揮作用。2003年3月18——27日,紫陽災後重建項目在進行了兩年之後,我們對該項目進行了為期10天的參與式項目終期評估。參與此次評估的人員:研究會江波、李春葉,縣、鄉項目人員、兩項目村村民及項目官員陳建國、樂施會李念先、鄭英、內蒙赤峰劉書記和連主任以考察者的身份也參與了此項評估活動,並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經驗。現將本次評估的活動、發現及感受報告如下。
一、活動日程
3月18日下午,評估人員在西安研究會辦公室討論評估方案及活動計劃;
3月19日,抵紫陽縣,晚上,討論次日縣級部門評估安排及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