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幹多年來,隱喻始終是修辭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隱喻研究僅僅局限於對語言內部結構的研究。傳統的隱喻理論將隱喻視為一種個人語言現象,一種隻有在文學作品中才會出現的修辭格。由於受傳統哲學的影響,人們一般以直陳式語言作為科學文本敘述的規範語言。曆史上,很少有人將隱喻與科學文本聯係起來。然而,近30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的不斷發展,隱喻的定義被不斷擴展,遠遠超越了語言本身的範圍,並與人類思維和認知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
隱喻研究的曆史及特征可溯源至亞裏士多德時代,他將隱喻現象視為邊緣學科,主要局限於詩學和修辭學的領域3在這段時期,隱喻被視為表達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範圍限於詞彙層次,也就是說,隱喻隻是語言修辭潤色的工具。人們並未充分認識到隱喻既是語言的文體特征,也是語言的認知特征。到了19世紀,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為主的柏拉圖學派認為,隱喻反映了語言的本質,同日寸也反映了人類的本質。進人20世紀以來,對隱喻的語義研究逐漸興起,這時隱喻已經被認為是新的意義產生的語義現象,對隱喻的研究已經上升到句子層麵,主要有Richards和Blake的焦點框架理論和互動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隱喻又一次成為認知範式中的研究焦點。隱喻不僅被視為一種修飾話語的修辭現象,而且更被視為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以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是人們對抽象範疇進行概念化的認知T具。在認知語言學家看來,隱喻絕不隻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認知現象、一種新的意義的創生過程。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丁隱喻,人們每時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隱喻。據美國語言學家Iako統計,日常語言的70%是由隱喻構成的。目前,隱喻的研究範圍止向多學科、多層次的方向擴展。
l.akoff和Johnson(1999)指出,沒有隱喻就沒有哲學,沒有隱喻,哲學家就不能進行縝密的推理。一個沒有隱喻的哲學乃有標無本,就像一個沒有世界觀的入乃是一具僵屍一樣,可見隱喻地位之重要性。Iakoff和Johnson的隱喻認知理論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認知方式和現象。它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於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方式。隱喻是通過人類的認知與推理把一個概念域投射到另一個概念域,我們的思維就是基於這種模式形成的,因為我們的許多經曆與活動都是隱喻性質的,並且我們的許多概念係統也是由隱喻建構(structured)的。Fauconnier(1997)指出,隱喻是連接語言和概念的一種顯著的、普遍的認知過程,主要依賴喻體和本體這兩個輸入空間的跨域映射。不同的概念域能夠被共同激活,在某些條件下形成跨域連接,從而導致新的推理。
第一節 喻的本質
一、亞裏士多德的古典隱喻理論
隱喻(mctaphor)這個術語是亞裏士多德創造的,源於希臘語的mcta(相當於英語的beyond,意思是“超越”)和phercin(相當於英語的carry,意思是“搬運、傳達”)(M.Danesi,1999:92)V隱喻的研究曆史源遠流長,至今已有兩幹多年,最早可追溯到亞裏士多德的論述。亞裏士多德將隱喻定義為“將屬於一事物的名稱用來指另一事物",是一個詞替代另一個詞來表示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同時他認為“The grcatest thing by faristobea mastcr of metaphor"(最偉大的事就是成為隱喻大師或“掌握隱喻”)o隱喻是不能向他人傳遞的,它是天才的標誌,因為要創造好的隱喻意味著對事物相似點的甄別能力要高。他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主要用於文學作品中,尤其強調隱喻在詩歌中的作用。這種觀點代表了隱喻理論中的一家之說,即亞裏士多德隱喻觀,或日古典隱喻理論、傳統隱喻理論。
日前,人們對古典隱喻理論有不同的稱謂,1,akoff和Johnson(1980)稱之為“比較論”或“對比論”(Comparison Thcory);王寅(2001)稱之為“指稱說”(Rcfcrcncc Vicw);英語修辭教科書上稱之為“替代論”(SubstitutionVicw)。無論什麼稱謂,其實質是一樣的。
亞裏士多德的古典隱喻理論的本質是給某個事物取一個屬於另一事物的名稱,即本體與喻體之間有某種相似性。該理論普遍認為隱喻僅僅是~種語言形式上的修辭,是語言裝飾的手段,主要用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根據亞裏士多德的說法,隱喻是不能向他人傳遞的,因為它是天才的標誌,普通人則發現不了事物之間的相似點。
長期以來,亞裏士多德的經典權威解釋深深地影響了人們對隱喻的片麵認識。他認為隱喻的運用是一種天才的標誌。天才畢竟隻是一小部分人,廣大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具備這個能力。我們現在來看這個觀點,會覺得很荒唐。胡壯麟(2002)指出,人類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和說話,都得依賴對事物相似點的辨別能力。沒有這種能力,人類沒法認識世界,早就消亡了。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有的人眼力強些,有的人眼力差些,但差異隻是程度而已。亞裏士多德還說,知識都是可以傳授的,唯獨隱喻不能向他人傳遞。因為在語言使用中隱喻是特殊的例外,是語言正常使用的變異。這是對天才觀的進一步發揮,認為對隱喻的掌握是“至今最偉大的事”,非一般人能及。
任何隱喻都要求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比較。我們對兩個事物進行比較的目的是要在主語的所有特性和屬性以及修飾詞的所有特性和屬性之中找到一個切人點。他說:在使用隱喻給尚無名稱的事物以名稱時,不是從任意的事物中去找,而是從同源的或相似的事物中去找。這樣,說者話一出口,聽者便能清楚地觀察到兩者的聯係,比如,“發光之於太陽的關係和撒播之於種子的關係是相似的”。他認為這個相似點要與本體有聯係,但這種聯係又不是很明顯的,如同在哲學中敏銳的思維可以從相距甚遠的事物中洞察其相似點。他的這段話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隱喻的掌握與創造非一般人所能及。
亞裏士多德在《詩學》(poeiics)中指出,隱喻是用一個陌生的名詞替代另一個名i司。用一個表示某物的詞借喻他物,這個詞便成了隱喻詞,其應用範圍包括以屬喻種、以種喻屬、以種喻種等,例如①:
Thcrcliesmyship.(我的船停在這兒。)
該隱喻的比較屬於以屬喻種。據亞裏士多德的解釋,“lie”(停著/躺著)是屬,“lieatanchor”(拋錨泊著)是種,前者所指範圍更廣,其語義涵蓋後者。但在這個句子裏,前者的語義等於後者,或替代了後者,因為“泊¨是“停”的一種方式。
Trulyten thousandno bledeedshath Odysseuscionc.(Odysscus的確做過一萬件美事。)
該隱喻的比較是以種喻屬,或以下代上,以下義詞代上義詞。該例中,“tcnthousand"(一萬)這個數字在語義上屬於“alargenumberof"(大量)。其中,“一萬¨是“多”的一種形式,因為“大量”可以是上百、上千,也可以是數十萬、數百萬、數千萬。因此,前者是種,後者是屬,但前者實際上要表述的是大量的意思,因而這是一個以種喻屬的例子。
Witbbladeof bronzedrewa waythelife.(用銅汲走生命。)
Cuttingof fthewater withunwearied bronze.(用堅硬的銅切割。)
這個例子是以種喻種,或互代,即用同一層級的詞代替另一個詞。在這裏,詩人用“汲”(todrawaway)喻“切割”(cuttingoff),又用“切割”(cuttingoff)喻“汲”(todrawaway).二者同為“取走”(takeaway)的意思。它們在同一層次,可謂以種代種。
古典理論認為隱喻的兩個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聯係,是因為人們通過比較兩詞的語義特征,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相似點。正是這種相似性才使得兩者之間有一種比喻關係,從而建立起兩者的隱喻關係。
二、Richards的“互動論”(InteractionTheory)
互動理論是理查茲(1.ARichards)在1936年寫的《修辭哲學》一書中提出的。他於1893年生於英國,師從奧格登(C.K.()gden)o在話語的意義理解上,很多哲學家認為語言會成為理解的潛在障礙。即使是今天,依然有人認為語言是藩籬、牢籠。因此,他對理解和詞語如何表達意義這個問題非常重視。最有名的就是他f¨師徒二人提出的關於語言符號能指、所指、聯想三者之問關係的語義三角(SemanticTriangle)。
Richards在《論隱喻》一文中首先指出,說話人往往對同一符號給出不同的指稱,這是語言使用者在賦予詞語以“意義”。在這個基礎上,Richards認為,隱喻對理解詞語如何表達意義非常有用。隱喻的實質不僅僅是替代或比較,更主要的是“互動”。隱喻是思想的借用,當人們使用隱喻句時就是把表示兩個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這兩個思想活躍地相互作用,其結果就是隱喻的意義。這樣“隱喻”一詞在Richards的定義中就不再是單純的一種辭格形式,而是包含了“用一物來理解另一物”這種認知意義的關係。這標誌著隱喻研究的一個重大進展。
首先,Richards的“互動論”隱喻是指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相互作用下的結果。“相互作用”的標準是:
要判斷某詞是否用於隱喻可通過它是否提供了一個本體和一個喻體並使其共同作用而產生一種包容性意義來判斷。如果我們無法分辨本體和喻體,我們就可以暫時認為該詞用的是原義,如果我們分出至少兩種互相作用的意義,那我們就說它是隱喻。(Ricllards.196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