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t’scal litatruce.(我們現在不爭了(停火)。)
上述畫橫線的詞或短語都是戰爭術語,意思分別是“戰線”、“進攻”、“防禦”、“撤退”、“反擊”、“停火”。漢語跟英語一樣,也有“辯論就是戰爭”這樣的隱喻。漢語中有這樣一些詞語:論戰、爭論、辯護、論敵、抨擊、打筆仗、理論戰線、唇槍舌劍、舌戰群儒、人室操戈、大張撻伐、人身攻擊、批評的武器等等。這說明,我們不僅用打仗來談論辯論,而且在實際辯論中就是有勝有敗,把辯論的對方視為敵手,我們在辯論中的所作所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打仗”這個概念支配的。所以,概念隱喻與其表達方式呈現出一種係統的支配關係,也是一種認知能力的支配。
2.隱喻的種類
在1akoff等人的概念隱喻體係裏,雖然提到了十來種隱喻,但基本類型主要是三種:結構隱喻(structuralmetaphor),方位隱喻(oricntationalmetaphor)和本體或實體隱喻(ontological/cntitymetaphor)。
(1)結構隱喻是指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如在“時間是金錢”的概念隱喻中,時間概念是通過金錢概念來組織和理解的,構成金錢概念的許多子概念被映射在時間概念上。在時間的概念結構方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I,akoff和Johnson(1980:7-9)的時間隱喻。他們把時間隱喻分成三個相互關聯的概念結構,即“時間是金錢”(TimeIsMoney)、“時間是一種有限的資源”"FimeIsaI,imitcdRcsource)和“時間是一種有價值的商品”(TimcIsaValuablcCommoditY)o這些概念結構反映在以下句子裏:
A.I’vcinvcs tcclalotofti mcinher.(我在她身上花了許多時間o)
B.Icion’thavc thetimctog,veyou.(我沒有時間給你。)
C.You’rcrunningoutoftime.(你的時間快用完了。)
D.Youdon’tuseyour time profitably.(你沒有高效地使用時間。)
時間的概念結構可以指金錢,用invcst、profitably、budget、spcnd等搭配,也可以指資源,用usc、runoutof、usclip等搭配,還可以指商品,用givc、havc、losc等搭配。這三個相關結構相互聯係。在現實社會裏,時間既是金錢,又是有限資源。資源既然是有限的,它就可以成為有價商品。
有意思的是,在lakoff和Johnson的所有關於時間隱喻的例句中,我們都能找到與漢語相應的範例。通過例句的漢譯,“漢語在這一點上和英語是基本相同的”(張敏,1998:92)。不過Iakoff和Johnson指出,這個概念結構可能因文化不同而不同。英語說時間是金錢,漢語雖然不說時間是金錢,但我們自古以來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這是一回事。在很多語言中,都有類似“時間是金錢”、“政治是演戲”、“愛情是遊戲”等隱喻概念。
從這些不同民族及文化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隱喻概念的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隱喻作為人類特有的認知思維的-.種形式,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具有相似性。這可能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利用隱喻概念去認識事物及事物間的聯係時,並不是信手拈來,也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基於事物間相似性的聯想而創造的。結構隱喻比比皆是,如“IDEASANDTHEORIFSARF.PI,ANTS”(“觀念和理論是植物”)這個結構隱喻:
A.Herideas havecome tofruition.(她的學說已經成熟了/結果實了。)
B.That’sabud dingt heory.(這是剛發芽/嶄露頭角的理論。)
C.Aristotle’sideash avecont cmporaryof fshoots.(亞裏士多德的學說當代有很多流派/分支。)
D.Thatidea hasbecome abranc hofmathe matics.(這個觀點已是數學的一個分支。)
這些畫線的詞都是與植物相關的。再如“觀念是食物仞已念是人”(IDEASARF.FOOD/1DEASAREPF.(.)PI,E)結構隱喻(右邊是畫線詞的意思):
A.Thoscideas leftasour tastcinmy mouth.“酸味”
B.It’shard todigestal lthoscid casatoncc.“消化”
C.Evcnthough heisavoraci ousreadcr,hecan’tchewallthosciclccis.“狼吞虎咽”、“咀嚼”
D.Thattea cheriss poorl-fcecling herstudents.“用湯匙喂”/“填鴨式教學”
E.Darwlnist hefathcro fmodern biology,“父親”
F.Thoscmcdieva lideascontinue toliveone ventoday.“繼續活著”
G.Cognitive linguis ticsisstil linitsin fancy.“嬰兒期”
H.Shebrea the dnewli feirltot hatidea.“呼吸”
(2)方位隱喻,又叫空間化隱喻(spatializationmetaphor),是通過空間方位概念如上下、內外、前後、深淺、遠近、中心邊緣等來理解非空間方位概念所構成的隱喻。因為人總是生活和存在於空間之中,四周充滿了具有空間特征的事物,所以方位概念是人們較早習得的概念。在第四章中我們提到過,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研究發現,人類早在語言出現之前就掌握了空間概念化能力,通過視覺、觸覺、味覺、色覺、動覺等感知能力學會了空間定位並進行空間概念化。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就是通過空間感知掌握空間定位這種能力的,兒童先學會了幾個表示空間的詞語,然後通過這些詞語來掌握其他語義域。
空間方位通常源於人類對基本空間概念的認知,人類參照這些方位並建立起一係列隱喻概念,即人們將其他抽象概念投射到具體的方位概念上,形成用表示方位的詞語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當我們用這些熟悉的概念來理解和描述非方位的、抽象的概念時,就產生了方位隱喻。方位隱喻的典型特點是相互參照構成一個體係,如“上”和“下”相對、“前”和“後”相對、“中心”與“邊緣”相對等。例如“高興是上/傷心是下”(HAPPINESSISUP/SADNESS1SDOWN):
A.l’m feeling up.
B.She’s feeling ciown to day.
C.I’m in higll spirits.
D.My spirits sank.
E.Hcisrcal lylowthesedays.
F.The Amcric and rcamistha teveryonc has the equalopportunity to climb up.
G.Hcisatt hepea kofhi scarccr.
H.Thegoo dnewsma kcshimfce lontheto poftheworld.
畫線部分的詞語都印證了“高興是上/傷心是下”這個概念隱喻ol。akoff和Johnson(1980)、張敏(1998)指出,根據肢體語言研究,人們身體的不同姿勢與人的情緒、情感有某種內在的聯係。一般而言,垂直挺拔的姿勢與積極的情感相關,而低沉向下的姿態常常與挫折、痛苦、憂傷等情感有關。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人們都習慣用“上”或“高”代表“高興”或“好”;用“下”或“低”代表“憂傷”或“壞”。這樣構成的隱喻概念,既可以用來描寫某些抽象概念,也可以借指人的喜怒哀樂等狀況。再如“多是上/少是下”(MORFISUP/I.ESSISDOWN):
A.Myincome rose(wentup) lastyear.
B.Hersalary wentdowna fterherchan geofjob.
C.rhcmoresubs tanceispu tinthecon tainer,the higher the levclis.
D.TUrnthe heatclown。
關於這類隱喻還有很多,如“健康是上/疾病是下”、“有意識是上/無意識是下”、“理性是上/感性是下”、“施控是上受控是下”等。有關“前後/遠近”之類的概念隱喻,在Lakoff的後期著作裏是通過意象圖式隱喻的認知方式來解釋的。這些概念隱喻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道理,這種語言現象比較符合人們身體的體驗過程,很大一部分隱喻來自空間概念。根據方位主義的觀點,空間關係及其詞語是最基本的,這可能是凶為人的最初感知是從感知自身運動和空間環境開始的。在認知和語言的發展過程中,最初用於空間關係的詞語後來被用來喻指時間、狀態、過程、關係等抽象概念,這是概念隱喻認知的結果。(我們在後麵的章節中將繼續討論空間感知。)
(3)本體隱喻,又稱實體隱喻。所謂本體隱喻或實體隱喻就是用表示實體的詞來表示某一抽象概念。它是指人們將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視為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因而可以對其進行談論、量化,識別其特征和原因等。或者說人們用物體和物質的概念去理解和描述如思想、感情、事件、狀態等抽象概念,並將後者視為能分割的物體和物質,以便對它們進行範疇化、指稱、最化等。比如,通過名詞“通脹”把物價暴漲的經曆視為“實體”,這樣我們就有了指稱這種經曆的方式。例如:
A.Inflationis lowcringours tandardof living.(通脹降低了我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