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射體與界標的關係時,Ievinson(2003)對前人的有關研究進行了概括並將其歸納為以下五種二元對立分類:
1.相對空間與絕對空間(rclativevs.absolutespace)參照框架。
2.以自我為中心的與以他人為中心的(egocentricvs.alloccntric)參照框架。
3.以觀察者為中心的與以物體為中心的(viewcr-centeredvs.object-centered)參照框架。
4.受方向約束的與不受方向約束的(oricntation-boundvs.orientation-free)參照框架。
5.指示性與內在性(deicticvs.intrinsic)參照框架。
基於這些研究成果.Icvinson提出了三分法:內在參照框架(intrinsi cframcofrc fcrcncc)、相對參照框架(relative frameo frcfcrcncc)和絕對參照框架(absolutc framneofrc ference),並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1.內在參照框架(intrinsic frameofre ference)
內在參照框架涉及以物體為中心的坐標係,其坐標由內在特征所決定。所謂內在特征是指作為背景或被關聯的物體的內在方位,它為內在參照框架提供了依據。因為根據R(參照物)的“前/後”、“上下”、“內/夕卜”等固有特征就可以知道I.和R之間的空間關係。內在參照框架的基本特征是-元性質的(binary).涉及I,和R兩個要素,帶有自變量圖形(F)和背景(G);坐標係統(C)的起源點(X)總是位於背骨中心線上。起源點X與背景或參照物G是同一物體,即G=Xo找到該物體的止麵,以順時針方向旋轉900,就能得到該物體的兩個側麵,旋轉1800,則就定位在該物體的後麵。如Hcisin fronto fthehouse(他站在房子的前麵):
背景是房子,房子有門的一側被認為是前麵,這樣就可以判斷出房子的後麵和側麵。因此,根據這個參照框架就能判斷句中“hc”的位置。
2.相對參照框架(relativc frameofre ference)
與內在參照框架的二元性質不同,相對參照框架是三元性質的,它涉及三個要素:觀察者的視角(V)、圖形(F)和背景(G)之間的空間關係。這是從觀察者的視角出發來認知I和R之間的空間關係。相對參照框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觀察者為中心的坐標係統,它是指通過觀察者身體平麵的坐標確定背景與圖形的位置,觀察者的位置決定了房子左麵的位置。例如He’stothelc ftofthe housc(他在房子的左邊):
在這兩個例子中,L為thehouse,R為he,雖然觀察者V在語言形式上沒有出現,但V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thehouse和he的空間關係是以V的觀察視角來確定的,即hc的位置究竟在thehouse的前麵或左邊是由V的觀察視角決定的,因為“前後”、“左/右”不是thehousc的內在特征。
另一種是將觀察者平麵上的坐標投射到背景平麵上。這種投射涉及1800旋轉與背景方位的確認。我們知道,相對參照框架是三元性質的空間關係:觀察者V、圖形F和背景Go其中,V和G是兩個不動的物體,觀察者以自我為中心,空間關係取決於觀察者的觀察視角,起源點X=V=Ego(自我),如John isin fronto fthetrec(約翰在樹的前麵):
F(John)處於觀察者V與G(tree)之間,將觀察者V的平麵坐標投射到背景G上,於是這個背景G(tree)與圖形F(John)的方位就明確了因此就有了“前麵”與“後麵”、“左邊”與“右邊”的概念。
3.絕對參照框架(absolute frameofre fcrcnce)
絕對參照框架屬於二元性質的空間關係,隻涉及F或L和G或R兩個要素。它以物理空間的自然基本方向如“東、西、南、北”為基準來判斷F和G之間的空間關係,也就是以太陽的位置作為背景的空間參照係統。由於它以自然基本方位為參照,坐標基於固定方向,因此該框架並不複雜。在該框架中,起源點X始終以背景G為固定方位以確定坐標位置。如He’snortho fthehousc(他在房子的北邊):
這是以空間的基本方向為基準來判斷F和G空間關係的,這類方位比較好判斷,比如我們說“北京在中國的北方”、“武漢在北京的南邊”等。
從這三個參照框架來看,相對參照框架要複雜一些,而內在參照框架和絕對參照框架相對要容易一些。但是,內在參照框架與絕對參照框架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荷蘭心理語言學家Icvelt(1996)指出,絕對參照框架能確定一種非對稱性的轉換關係。比如說,圖形Fl在G的北麵,F2又在Fl的北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說F2在G的北麵。反之,假如F在G的北麵,則G在F的南麵。內在空間不具備這一特征。
Icvlnson(2003)在歸納其他研究者對參照係統的二元分類法之後,提出了他的三元分類法,大致如下表所示:
根據上述解釋,張克定(2008)認為,參照框架實際上就是通過坐標係統確定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空間位置。Icvirison提出的內在參照框架、相對參照框架和絕對參照框架分別屬於以物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和以絕對坐標為中心的坐標係。
以自我為中心的相對參照框架坐標係表達的是V,F和G三者之間的空間關係,它主要是從V的視角來判斷F和G的空間方位,F,G與V的界限明確,如下麵的例句(1);以物為中心的內在參照框架坐標係是以G的內在特征來確定F的空間位置,與V的觀察視點無關,如下麵的例句(2);以絕對坐標為中心的絕對參照框架與前兩種坐標係不同,它既不以V為中心,也不以G的內在本質特征為參照,且與V的觀察視角無關,而是以絕對自然的東、南、西、北這樣的坐標來確定F和G的空間方位,如下麵的例句(3):
(1)Thedogis totheleftof thecar.
(2)Thedogis behind thecar.
(3)Thedogis(tothe)easto fthecar.
基於上述觀點,我們可知在相對參照框架中,F和G的空間關係認知是以V為中心體現出來的。在內在參照框架和絕對參照框架中.F和G的空間關係與V的方位和視角沒有關聯。在內在參照框架中,F和G的空間關係以G自身的本質特征來識解,而在絕對參照框架中,F和G的空間關係則以空間的自然基本方向來認知。
人類在空間認知過程中,在運用語言表達事物的空間關係時,總是要把符合背景的本質特征的事物視為G,而把符合圖形的本質特征的事物視為F,並以此為依據來確定事物之間的空間關係。在論述F和G(或T和I)的關係時,文旭和匡方濤(2004)、I,angackc91)指出:
第一,大、靜止的物體常用作界標G(或I)。如在大城市裏,大的建築物通常被人們用作界標來確定其他物體的位置。
第二,遇見頻率高的物體常常用作界標。如某一超市是我們常去的地方,即該超市的遇見頻率較高,因而它成為一個參照點,變成了一個界標,可用來確定其他物體的空間位置或方向。
第三,物體的突顯性是確定界標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經常遇見某一物體,人們就對它更熟悉、更了解,因而也就使得該物體更突顯。一般而論,突顯的物體比不太突顯的物體更容易被選作界標。
第四,典型性也是確定物體為界標的一個重要因素。典型的物體具有典型的特征,人們最容易識別,也最容易記憶,因而最可能被用來作為表達空間關係的界標。
當然,以上四個因素並不是彼此獨立的。有時在確定界標時它們可能會同時起作用。根據這些特性,我們可以判斷哪些空間結構符合我們的認知規律而哪些空間結構不符合。例如:
(1)The book is on the table.(書在桌子上。)
(2)*The table is under the book.(*桌子在書下麵。)
(3)The bike is ncar the housc.(自行車在房子旁邊。)
(4)*The bousc is near the bike.(*房子在自行車旁邊。)
(5)Thcrc is adesertin Northern Africa,(北部非洲有沙漠。)
(6)*Thereis Northern Africain the desert.(*沙漠裏有北部非洲。)
(7)Thecar ranin to the garage.(車子開進了車庫。)
(8)*The garager anin to the car.(*車庫開進了車子。)
語言的空間係統是異常複雜的問題,本文僅僅介紹了關於空間語言表達式的幾種參照框架,希望這些內容有助於大家了解語言的空間結構。
第二節 空間感知與語義結構的動力意象
動力意象是Talmy(1988)根據力學原理提出的一種語言結構分析的圖式。力學是研究物體機械運動一般規律的科學。機械運動是指物體在空間的相對位置因時間而變化,任何物體的位置總是相對於其他物體來確定,即參照係。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由於相互的機械作用,即力的作用,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如由靜態到動態或處於平衡狀態。如果將力學原理運用於語言結構關係的研究,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古典力學告訴我們:物體運動的位置總是相對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使物體處於不同的狀態。經驗告訴我們:相對於不同的參照係,同一物體的同一運動可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如自由落體運動。認知語言學告訴我們:當靜態結構與動態詞彙相互作用時,靜態結構蘊涵著一種動態結構,結構本身包含著一種力學原理。
語言結構作為認知結構的表征具有同樣的作用。如語言哲學家史密斯和瓊斯所說:我們人類屬於物理世界,因此我們身體的運動——物理事件——必定有共同的物理原因(高新民.1994:655)。
動力意象是根據力學原理形成的一種結構分析圖式,它能解釋空間感知與語義結構的力學現象。空間感知主要是時間性的,這從時空範疇的認知中得以說明。力的相互作用,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形象地解釋了語義概念結構的動力意象。
一、空間感知的力學解釋
我們知道,認知語言學提出了三種空間:物理空間、語言空間和認知空間。認知空間是介於物理空間和語言空間之間的空間,是通過語言形式與客觀世界了解現實世界的中介。由於認知空間是人們抽象出來的,它看不見、摸不著。要了解它則要借助語言空間和物理空間。物理空間是客觀存在的,而力學解釋的止是物理空間;力學原理顯示物體的機械運動的位置總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如一個自由落體的石頭的運動,在地麵參照係中觀察,它是直線運動;如果從近旁奔馳而過的車裏觀察,則是曲線運動。
與力學原理一樣,空間感知對物體位置的確定也要依靠參照係。在這方麵,空間感知依靠物理知識。Albertazzi(2000:J34)指出,空間感知的特點主要是日寸間性的(tcmporal),並具有普遍性。空間感知的時間性可從以下幾方麵得到解釋:
1.時間範疇寓於空間範疇
日寸間範疇總是建立在空間範疇基礎之上的(Iakoff,1987、1993:Iangackcr,1987;Swcctser,1990;Tai,1985)。時間表示法基本上都與空間表示法有直接或間接的聯係,如“現在、過去、將來”等。這反映了人類的共同認知曆程:先有空間概念,後有時間概念。Clark(1973)指出,事物是在空間中運動的,各種語言大量運用空間詞語表達時間概念。他進一步提出了兩種映射方式:時間在動(moving-time)和自我在動(moving-ego)。雖然因文化因素的關係而出現某種差異,但這兩種方式普遍存在於語言之中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