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關係與結構一直是哲學、自然科學研究的現象,但是自從20世紀末認知語言學產生以來,空間結構問題就始終是學界的研究熱點。作為物質的存在形式之一,空間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人類必然會創造各種語言符號與結構去指示空間係統中的各種事物現象、表達各種空間結構關係。於是,人類語言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空間結構係統。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說:“人是萬物的尺度。”(Manisthemeasure of allthings)這個論述充分強調了人在認識世界、把握世間萬物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係統中的很大一部分語義結構以及概念隱喻來自空間概念。根據方位主義的觀點,空間關係及其詞語是語言中最基本的現象,這或許是因為人的最初感知是從感知自身運動和空間環境開始的。認知科學認為,空間感知(Spatialcognition)是對結構、實體和空間關係的內心描繪或認識,換言之,是對空間和思想的重建與內在反映。客觀世界中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是人經過認知加工並以語言形式概念化的結果。因此,空間關係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人類通過認知加工而賦予事物的。
其實,這種觀點在皮亞傑(Piaget)的心理學研究中早就得到了印證。人類的活動是處於時空之中的運動,人們對空間方位的認知是對客觀世界認知的基礎,而對於時間和其他事物的認知是建立在對空間認知的基礎之上的,即人們首先對空間進行認知,然後逐漸過渡到對時間和其他抽象概念的認知。語言的空間係統以空間為參照方位,通過將空間結構投射到非空間概念上,賦予該空間概念一個空間方位,形成了表示方位的詞。
第一節 語言的空間認知關係
一、空間概念與空間關係
在哲學領域,空間與時間一起構成運動狀態的物質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空間是指物質存在的廣延性;而時間是指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空間和時間都具有客觀性,同運動著的物質密不可分。沒有脫離物質運動的空間和時間,也沒有不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物質。空間和時間也是互相聯係的。
所謂空間概念,有絕對空間和相對空間兩類。絕對空間是指以客觀事物為參照點的空間認知,相對空問是指以認知主體自身為參照點的空間認知。這樣就構成了兩套係統的空間認知體係。牛頓對這兩類空間的解釋是:絕對空間,就其本性而言,是與外界任何事物無關而永遠相同的和不動的,這樣就可以在絕對空間裏區別物體的狀態是靜止、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從而也就能夠確定慣性係和非慣性係;相對空間是絕對空間的可動部分或者量度,我們的感官通過絕對空間相對其他物體的位置而確定了它,並且通常把它當成不動的空間看待,比如相對地球而言的地下、大氣或天體等空間,都是這樣確定的。
牛頓的空間理論長期以來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不過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來看,牛頓的絕對空間理論是不科學的。然而,語言的空間關係還是依據牛頓的空間理論來確定的。我們如道,人類早期的時空知覺是與對物體及其運動的知覺糾結在一起的。隨著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人們才逐步形成空間和時間的觀念,形成標誌這兩種觀念的概念或範疇,並發展到對空間和時間的特性進行獨立的考察,形成各種關於空間和時間的理論和學說。
時空觀的曆史發展表明,人類對空間與時間的認識逐步深化,基於這一點,Svorou(1993)在《空間語法》中指出,人類對語言空間概念的感知並不是根據科學知識,而是根據自身的百科知識而形成的。Wierzbicka(1988)指出,在自然語言中,意義存在於人們對世界的解釋之中,對世界的認識依賴於人類的知識係統。比如,科學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的,但我們的經驗感知地球是平的。這是因為在認知過程中,人類對空間的感知要受到主觀條件的限製,對空間的認識與客觀事實之間必定會存在差異。
宇宙中任何客觀事物都存在於相應的空間之中,而這些事物在人的能動認知的作用下,會呈現出這樣或那樣的空間關係(spatialrelations)。我們在第四章中提到過“現實”、“認知”和“語言”三者的相互關係。在空問概念方麵,認知語言學也同樣包括這三種形式。趙豔芳(2002)根據“心生而言立”的觀點指出,語言符號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關係是:語言不直接反映客觀世界,而是由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介於其間,更強調入的認知的參與作用。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模式是:客觀世界→認知加工→概念→語言符號。
該模式表示的是客觀世界通過認知加工形成概念進而反映在語言係統中,反過來看,語言是通過認知形成概念來描述世界的。與傳統觀點不同的是,該模式強調認知在形成概念中的作用。而傳統的語義三角理論認為符號與客觀世界的關係是由大腦中的概念相連接,剔除了認知的作用。沒有對客觀經驗世界的認識,大腦中的概念從何而來呢?
但是,不同學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與表達方式。目前我國學者對空間概念的表述基本上是三種:物理空間、認知空間、語言空間(Svorou.1993;石毓智,2000;王寅.2001;文旭、匡方濤,2004;沈家煊,2008;張克定,2008)。物理空間實際上就是現實空間,也就是客觀世界的空間形式,相當於牛頓說的相對空間,該空間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認知空間是人們對空間進行感知的直接結果;而語言空間是人類用特殊的語言結構或構式所表達出來的認知空間,也就是說空間語言描寫以認知為基礎。這種關係表達式為:
物理空間→認知空間→語言空間
這三種基本空間的關係通常被表述為“現實一認知一語言”,這是認知語言學的一條基本原理,與趙豔芳的模式幾乎完全一致。在探討現實、認知和語言三者的關係時,王寅提出了“語言世界觀多元論”的觀點(2007)。關於語言多元論(linguisticdivcrsity).國外知名語言學家Ievinson(2003)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I.cvirisoti等人在論述空間參照係統時發現不同的語言選擇不同的參照係統,這是一種認知的差異。
王寅認為,如果從語言形成這一角度看,人是可以成為客觀世界與語言的中介的,即客觀世界是通過人的認知才形成語言的,並且人的認知不僅受主觀世界的製約,而且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它們是相互作用的。這反映出不同語言的認知差異性,從而形成了“語言世界觀多元論”。這是因為空間關係並不是存在於客觀世界的自然產物,而是人類的能動認知的結果。人類在認識事物之間的空間關係時,總是以一個物體為參照以確定另一個物體的空間方位,不同的認知方式和參照點形成了不同的參照係。如果不考慮文化因素,就無法解釋空間結構差異性。因此,在建立“語言世界觀多元論”的圖式時,現實、認知和語言三者的關係順序可以理解為“世界→人的認知(或思維)→語言”。
王寅(2007)認為,從這個模式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4種關係:A.從左向右:現實決定認知,認知決定語言;B.從中向左右:認知反映現實,依靠語言凝化,認知具有想象力;C.從右向左:語言反映和影響認知,認知反映和影響現實;D.從下而上:百科文化知識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與認知和語言密不可分。王寅的模式解釋了現實、認知和語言三者之間的有機聯係,即可認為現實是客觀存在的,認知是人對現實的能動加工,而語言是人用以表達認知結果的表現形式。這種空間關係是人類對客觀事物在空間中的方位能動認知的結果。因此,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基於人類的這種空間模式,國內外很多學者提出了許多空間關係認知參照模式,如Iangackcr(1987)、Iakoff和Johnson(1987)、Falmy(1988)、Svorou(1994)、Ievinson(2003)、文旭和匡方濤(2004)、張克定(2008)等。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張克定(2008)根據Iangacker的空間語法所進行的空間關係認知分析。他認為,空間關係是兩個或多個客觀事物在空間中所顯現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經驗觀察和認識。因此,空間關係是人對客觀事物在空間中的方位能動認知的結果。空間關係通常由三個要素構成:事物1(記作1)、事物2(記作2)和1與2之間的空間關係的觀察者(vicwcr)——人,也就是對客觀事物進行觀察並將其概念化者(conccptualizcr,記作C)。
該虛線表示01和02之間存在某種空間關係,實線箭頭表示。對01和02之間的空間關係的認知。Ol和02是客觀存在的,但由於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受百科經驗知識而非科學知識的影響,因而對1與2之間的空間關係的認矢¨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主觀性。比如,若01為一棵樹,02為一座房子,二者相鄰且處在一條線上,那麼,當c認知兩者的空間關係時,既可以將其識解為相鄰關係,也可以將其識解為方位關係:
(1)Thetrecisinfrontofthehouse.(相鄰關係)
(2)Thehouseisinfrontofthetrce.(相鄰關係)
(3)Thehouscisontherightofthetree.(方位關係)
(4)I’hetree is on the leftof the house.(方位關係)
可見,對空間關係的認知存在相當程度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與人類的文化觀念有關。根據Ievinson(2003)的研究,在空間參照係方麵,有的民族語言,如南美瑪雅語中的Mopan語隻選擇內在參照係;有的民族語言,如澳大利亞土著語中的Yimithirr語隻選擇絕對參照係;還有一些民族語言,如荷蘭語、曰本語等,既選擇內在參照係,又選擇相對參照係。因此,語言空間認知多元化需要考慮文化因素。同時,這也說明事物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事物之間的空間關係——當然也涉及其他關係,是人通過觀察、感知、識解而賦予事物的。這種解釋與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Iakoff和Johnson的體驗哲學(cmbodicdphi losophy)相吻合。體驗哲學認為,概念和意義源於人類身體構造的體驗和感知,通過這種感知,人類能夠獲得包括空間在內的各種知識。
二、語義空間結構表達式
語言空間是人們運用某種特定語言的結構形式表達出來的認知空間。語言空間由空間區域(-spatialregion)和空間關係(spatialrelation)兩部分構成。空間區域是指事物在空間世界裏所占據的地方或與之相關的方向位置;空間關係是指射體(trajcctor)和界標(landmark)之間隨著時間推移而形成的存在(靜態的或動態的)或位移關係。通常情況下,作為空間關係的界標必定是一個空間區域。空間區域和空間關係是通過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空間認知結果。每一種語言都有一套自己的認知和表達空間區域、空間關係的語言體係。
人類對空間的認知反映在語言結構上。空間關係的語義結構通常由兩個或多個物體(或事件)之間的依存,也就是l.angacker(1991)提出的“射體”與“界標”之間的關係組成。這兩個術語現在有多種說法,與“射體”和“界標”對應的傳統稱謂是theme和rclatum,還有Talmy(1983)提出的figurc(F,圖形)與ground(G,背景),以及I.evinson(2003)提出的locatedobject(L目的物)、refcrenceobjcct(R,參照物)。這些術語雖然形式不同,但表述的意義是一致的。
“界標”是用來作為參照的事物,而根據參照物確定下來的事物就叫“射體”。有了這兩個概念,空間關係中的射體與界標之間就形成了空間參照框架(spatial framesofre ference)。例如:
1.窗台上的花。
2.兩扇窗戶之間的那台空調。
在1裏,“花”為射體,“窗台”為界標;在2裏,“空調”為射體,“兩扇窗戶”為界標。從這個意義上說,空間就是射體(或圖形F)與界標(背景G)之間的關係,是.種依存關係、參照關係,而不是靜態的空間方位關係。文旭和匡方濤(2004)將這個關係特征用一個抽象的形式表述為:
X與Y之間有某種空間關係Z
這裏,X表示射體,Y表示界標,Z表示空間關係,它們是構成空間概念的三個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