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加強國史研究和宣傳,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曆史依據和借鑒(1 / 2)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朱佳木

當代中國研究所原所長

由當代中國研究所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的出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也是中國現代史和中國當代史學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它的出版發行,對於我們進一步正確認識國史、大力宣傳國史、深入研究國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確對待和闡述革命與國史的關係,是《國史稿》的一個突出特點。《國史稿》一共五卷,卻專門拿出很大篇幅,設立了一部序卷,用以概述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以及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反抗封建腐朽統治和帝國主義野蠻侵略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曆程。它清楚地告訴人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革命的勝利成果,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另外,《國史稿》還在正卷敘述了新中國成立後是如何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實現祖國大陸基本統一,沒收官僚資本,廢除外國在華經濟特權和工商企業內部的封建把頭製度,徹底消滅封建土地剝削製度,樹立新型社會風尚,從而用短短四年時間收拾了舊中國的爛攤子,使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共和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又是如何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改變原定用“相當長久”時間實行新民主主義政策的打算,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並通過“一化三改”和四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的。對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思想文化領域的幾場運動和鬥爭,《國史稿》一方麵指出其中存在的鬥爭方法簡單、有的把學術和思想問題同政治問題相混淆的偏差,另一方麵充分肯定了它們對於清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影響、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作用。所有這些論述,完全符合唯物史觀和新中國曆史的實際,充分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建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基礎之上的。可以說,沒有革命,沒有革命前輩的英勇奮鬥、流血犧牲,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盡管現在已經結束了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但革命在曆史上的進步作用和革命前輩建立的豐功偉績必須得到肯定、尊重和歌頌,革命的精神必須得到繼承和發揚。而且,從掃除發展生產力障礙的意義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我們要抵製“告別革命”、“重寫近代史和現代史”等曆史虛無主義思潮所產生的惡劣影響,絕不允許否定革命、詆毀革命的錯誤言論暢行無阻。否則,不僅國史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新中國也會站不住腳。

《國史稿》的另一大特點,是正確對待和闡述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的關係。《國史稿》的正卷起自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止於1984年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製改革的全麵啟動。因此,在這部書中,除了改革開放前的29年,還有改革開放後的6年。如何正確撰寫這兩個既相互聯係又相互區別的時期,關係到如何正確評價國史,也關係到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國史稿》一方麵充分肯定了新中國頭29年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外交等各條戰線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過程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另一方麵實事求是地指出了那個時期走過的彎路、犯過的錯誤、遭受的損失、得到的教訓;一方麵深刻闡明了改革開放對於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麵旗幟鮮明地指出改革開放是對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它清楚地告訴人們,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既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整體,本質上都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基礎,後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接續發展;後一階段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一階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提供了前提條件。這樣認識和闡述國史,既維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榮譽和尊嚴,給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以正確的國史教育,又有利於正確總結經驗,做到了以史為鑒。我們要牢牢把握國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絕不能讓蘇聯由於全盤否定自己曆史而導致亡黨亡國的悲劇在我們國家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