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研究編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的立場、觀點、方法(1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副主編 李力安

一、中國有治史的優良傳統

從司馬遷編寫《史記》開始有了國史,我們繼承了這個治史的優良傳統。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不隻是從二十四史加上清史和民國史排序下來的第二十七史,它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工人階級執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第一史。過去寫的二十四史一直到明朝的曆史都是封建社會的,甚至更早的還是奴隸社會的。到了清朝後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就是到了中華民國也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我們是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這是跟過去的曆史不同的。我們雖然繼承了過去治史的傳統,但編史的思想、立場和世界觀是完全不同的。

二、編寫國史要有堅定明確的立場和觀點

我們的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繼承鴉片戰爭以來仁人誌士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願望,數以千萬計英雄烈士的鮮血英勇奮鬥了28年建立起來的,不是開一個政治協商會議就能建立起來的。因為我們的國家,是廣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建立起來的,所以我們必須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有熱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寫這個國史,不僅是要存史、資政、育人,而且要護國。如果這個曆史寫不好,我們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就有可能被人汙蔑、醜化。因此必須要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代表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寫好新中國的曆史,否則就會歪曲甚至否定新中國的真實曆史。

三、《國史稿》分卷寫是考慮我們是當代人治當代史

曆史就是過去的事情,昨天的事就成為曆史,是不可能改變的。過去的二十四史大部分都是後朝編寫前朝的曆史,但是我們是當代人治當代史。曆史上當代人治當代史非常困難,司馬遷寫的是他所處朝代的當代史,但由於寫出來的曆史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他因此受到了宮刑。但是,我們的立場是人民的立場,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代表,所以,我們沒有這個顧慮。有許多工程和任務還正在進行,沒有完成;一切重大事情還要經過實踐檢驗,一件曆史事件的發生,它好在哪裏?錯在哪裏?還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曆史事件還要經過時間沉澱,才能真正認識,因此不能把昨天的事立即寫到國史上去,隻能寫已經成熟的,我們認識清楚的,所以我們分卷寫。比如說,過去毛澤東同誌曾經在“大躍進”中講過“人民公社好”,於是全國都建立了人民公社。但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檢驗後,發現人民公社這種形式不好,政社合一,全國一致,平均主義,不利於發展生產,不利於人民的利益,所以後來改變了人民公社這種形式,政權是政權,生產是生產。又比如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初提出過“革命委員會”好,此後從省到基層一直到生產隊,從黨政機關一直到各個部門、學校、企業全部都是革命委員會。到粉碎“四人幫”後,經過十幾年實踐的檢驗,證明革命委員會這種形式不好,不能采取這種形式,該是部就是部,該是黨委就是黨委,該是企業就是企業,該是學校就是學校,各個政權的部委及群眾團體裏麵設黨組。所以沒有經過時間沉澱,沒有經過實踐檢驗,就把毛澤東說的“人民公社好”、“革命委員會好”等內容寫到國史裏麵去,這個國史就站不住腳,還得被改寫。我們分卷寫就是把已經成熟的先寫進國史。我們黨的曆史也是這樣寫的。現在出版的黨史還是叫第一卷的上冊、下冊,第二卷的上冊、下冊,當然以後肯定還有第三卷,要繼續寫下去。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我們要一卷一卷地寫下去,直至共產主義實現,黨和國家作為曆史階段的產物自然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