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副主編 有 林
《國史稿》經中央批準出版發行後,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同誌,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歐陽淞同誌,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同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李捷同誌,原中顧委秘書長、當代中國研究所原所長李力安同誌,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原所長朱佳木同誌,撰文對《國史稿》作了評介。我讀後深受鼓舞和啟發。時隔不久,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結合學習十八大文件,重看了《國史稿》,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現就想得比較多的問題提出來和大家商討。這些問題,在我們的書中均按寫史的規格體現了,因此,我的發言也可以說是對凝結著所內外眾多人的心血和智慧的《國史稿》重新學習的體會。
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毛澤東同誌在人民政協會議莊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當時從廣播中聽到,在報紙上看到,歡樂之情很難用文字形容。以後也學習過,心情同樣,但都沒有像這次參加國史編研體會那麼深。結合國史編研再體會這句話,感到它寓意特別厚重。
我出生在東北鬆花江邊,當過14年亡國奴,深知亡國之痛,深懷亡國之恨。那時,日本鬼子根本不把中國人當人看。
東北確實像歌中所唱的,“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而這些,都成了日本侵略者掠奪的對象。鋼、鐵、煤全被日本所控製,大量地往日本運。我家常住農村,那裏土質肥沃,很少有荒年,但就是這樣也經常有大量農民挨餓。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鬼子逼交“出荷糧”,逼交得連口糧都不給留。到了1940年實行配給製,城鄉人民糧油及生活必需品,包括食鹽、煤油、火柴、砂糖、棉花、布匹等,都實行配給。私食大米、白麵按“經濟犯”治罪。配給粗糧每月城鎮大人18斤,農村13斤,小孩一律10斤。
日本鬼子還實行鴉片專賣,繼續用鴉片毒害中國人。
中國人最怕的是抓勞工。大量抓勞工是1942年以後,勞工受到非人待遇,多以豆粕子摻橡子麵充食兒,累、凍、病死者不計其數,尤其惡毒的是,日本人對修築機密軍事工程的勞工,完工後全部殺害。
大家都知道日本侵略者建立在哈爾濱市郊“731部隊”細菌工廠的罪行,其實還有抽血、活體實驗等殺人工廠。其罪惡行徑令人發指。
日本侵略者戰敗投降,人心大快。
但在美國統治集團卵翼下的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正在複活,企圖重建“大東亞共榮圈”。其當權的代表人物攻擊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反對日本。他們的叫囂和蠢動再一次表明,他們怕的是中國人的覺醒,怕的是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的增強。從這裏我們也看到黨的十八大報告重申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是完全正確的。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列寧說:“愛國主義是由於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是對自己生長的土地、家園和同胞的眷戀,是對祖國曆史、文化傳統和土地的高度認同,是對國家、民族和前途永不消減的責任心。中國人民對曆史上的民族英雄從來是抱著崇敬的心情的,盡管他們有曆史的和階級的局限,並不妨礙對他們的崇敬。
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大為發揚。特別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他們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戰場上,以艱苦持久的對日作戰,抗擊和牽製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2/3,迫使日軍放棄北上進攻蘇聯的計劃,削弱了日軍南下太平洋的實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卓越功勳,為埋葬日本帝國主義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這是中國人民的榮耀。
新中國建立後不久,美帝國主義脅迫15個國家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發動了侵朝戰爭,企圖霸占朝鮮,威脅新中國。中國人民在以毛澤東同誌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劣勢裝備,打敗了除原子彈以外幾乎把全部新式武器都用上的美帝國主義。這場戰爭的勝利消除了一些人存在的親美、恐美、崇美思想,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正像彭德懷同誌所說:“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複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國主義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擊敗的。它也雄辯地證明: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這對正在為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而鬥爭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各國人民,無疑是個很大的鼓舞。同時也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使中國人民不僅站起來,而且站穩了。
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建立起人民當家的新中國,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重大變化。《國史稿》根據《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曆史決議》)精神,把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括為四條,其中第一條就是“使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壓迫中國、欺淩奴役中國人民的苦難曆史從此結束,中華民族一洗百年來承受的屈辱,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近些年來,曆史虛無主義思潮泛起,而“虛無”的重點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鼓吹這種思潮的人,把這30年說得一無是處。五卷本《國史稿》除序卷外,有三卷是寫前30年的。《國史稿》依據《曆史決議》所提供的可信度很強的綜合性資料和其他權威資料,把這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實地反映出來。《曆史決議》共列了10條,每條都很重要。其中關於經濟建設的成就更加引人注意,這就是“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與此相聯係的是,“國防工業從無到有地逐步建立起來”,包括“兩彈一星”都有了。這就給後來的再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要知道,這都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來之不易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實行改革開放,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空前的偉大成就。最能說明問題的是,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19322億元,躍升到世界第二位。創新型國家建設也取得巨大成就,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北鬥衛星導航係統、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入列。與此同時,我們的國防實力也明顯增強。除上麵所列以外,我國二炮部隊於2012年分別試射了一枚新型東風—41和一枚車載機動型東風—31A型洲際彈道導彈。二者將承擔起中國的二次核反擊任務。第四代戰機殲—20同殲—31都在試飛。武直—10和武直—19,“翼龍”無人機、新FD—200防空導彈等等均已試驗成功。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地位今非昔比。
麵對這些成就,我們能不揚眉吐氣、豪情滿懷嗎?
當然,同時應看到,我們還麵臨著種種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有的是來自國內的,有的是來自國外的,處理起來難度都很大,甚至存在著不小的風險。因此,一定不能高枕無憂,而是要有憂患意識。克服這些困難,處理這些問題,要對症下藥,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但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在當前,愛國,一是要竭盡全力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堅決同侵犯我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行為作鬥爭。鬥爭當然要講策略。策略是鬥爭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不鬥爭。一是要振奮精神,不計個人名利,投身到國家的建設事業,為在建黨一百周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後者同前者是密切相聯係的。國力增強了,國防實力會跟著增強。當然,前者對後者也有帶動作用。對此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信中講過,也為事實所證明。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堅信兩個百周年的目標肯定會實現。我們是有這種信心的。
現在我想用鄧小平同誌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的一段話,結束這一節的發言。鄧小平同誌說:“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二、進行探索的是以毛澤東同誌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
在生產資料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央認識到,照搬蘇聯經驗不行,必須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毛澤東同誌的創建最多、最豐富。根據《曆史決議》的概述,他提出:在社會主義製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內部還存在各種矛盾,必須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在黨與民主黨派的關係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經濟工作中實行對全國城鄉各階層統籌安排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等一係列方針。他多次強調不要機械搬用外國的經驗,而要從中國是一個大農業國這種情況出發,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係,充分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他強調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處理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漢族和少數民族、沿海和內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學習外國等各種關係,處理好積累和消費的關係,注意綜合平衡。他還強調工人是企業的主人,要實行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製度和技術人員、工人、幹部“三結合”。他提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以便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戰略思想。
《曆史決議》在總結黨在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十年積累的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時,寫到毛澤東同誌1958年又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指出這是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其有長遠的指導意義。接著指出:毛澤東同誌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提出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強調發展商品生產、遵守價值規律和做好綜合平衡,主張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等觀點;劉少奇同誌提出了許多生產資料可以作為商品進行流通,社會主義社會要有兩種勞動製度、兩種教育製度的觀點;周恩來同誌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陳雲同誌提出了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製定計劃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等觀點;鄧小平同誌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製等觀點;朱德同誌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鄧子恢同誌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製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