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序卷主編 田居儉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下簡稱《國史稿》)的成書過程中,我有幸參加了《國史稿》序卷製定大綱、撰寫初稿、討論修改和最後定稿等各道工序。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些工作,就是積二十年之功,易無數次之稿,解決為什麼寫和怎麼寫序卷的問題。因此,本文闡述的重點,放在立意和謀篇上。
人們初讀《國史稿》,首先接觸的是序卷,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可能是:《國史稿》是修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為什麼用20多萬字的篇幅先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曆史呢?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為了讓曆史告訴未來,弄清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怎麼來的;弄清近代以來,曆史為什麼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我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的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對“現時”與“古代”關係的經典性論斷。20世紀40年代,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指出:“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曆史,決不能割斷曆史。”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又指出:我們“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毛澤東關於“必須尊重自己的曆史,決不能割斷曆史”,要懂得中國的“今天”、“昨天和前天”的論述,給了我們解讀《國史稿》何以要設序卷的鑰匙。他的精辟論斷啟發我們: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曆史(或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前史,即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代史)相對接,弄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來龍去脈。
迄今為止,凡是研究黨史和國史的人,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中國曆史劃時代的嶄新篇章,但是,未必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與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的內在聯係。因此,目前問世的一些國史著作,有的從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寫起,有的從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寫起,有的從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寫起,有的從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提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寫起,最遠的追溯到1840年鴉片戰爭,作為曆史背景一筆帶過,至於古代則隻字未提。似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橫空出世,一蹴而就,召開一次會議落實一個口號,便萬事大吉。
《國史稿》序卷對“昨天和前天”的表述沒有墨守成規,而是另辟蹊徑,從當今中國領土上發現古代先民最早活動遺跡的170萬年前寫起。這樣做並非故弄玄虛,而是尊重曆史,尊重實踐證明的科學真理。如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中指出的:“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隻是在近代是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反動政府壓迫和剝削的結果。”按照這一邏輯,敘述和詮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中國曆史,便成為《國史稿》序卷的編著原則和獨有特色。
這裏先說“前天”。中華民族勇於艱苦創業、長於發明創造是舉世聞名的。在古代,曾以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過重要貢獻。眾所周知,古代世界先後存在六大文明,即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文明、北非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南亞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中南美洲的瑪雅—阿茲特克—印加文明和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其他五大文明後來都中衰或中斷了,唯獨中華文明延續發展、繁榮昌盛五千年。這是一切沒有偏見的中外人士認同的事實。比如,關於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建樹,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世界重大科技發明約300項,中國就有175項,占58%以上。這些發明支撐著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等生產技術和社會經濟長期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直到18世紀末。這種評價並非夜郎自大,而是實事求是。英國自然科學史專家李約瑟說:“在人類了解自然和控製自然方麵,中國人是有過貢獻的,而且貢獻是偉大的。”“中國人的發明就更多了,這些發明在公元一世紀到十八世紀期間先後傳到了歐洲和其他地區,這裏包括(略)……我寫到這裏用了句點,因為二十六個字母都已經用完了,可是還有許多例子,甚至還有重要的例子可以列舉。”“所有這些例子有一種共同之點,就是它們在中國應用的時期,確實早於它們在世界其他部分出現的時期,有時甚至要早得多。”法國漢學家馬諸又強調:“西方人不應該忘記,是中國文明改變了西方的曆史,特別是火藥、指南針、造紙和數學0的概念,它們極大地影響了西方文明進展的步伐,結束了歐洲中世紀的野蠻——說這話的第一人是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巨著,可以說是係統而又全麵地讓歐洲人了解到,原來不光是我們歐洲人有發達的科技,遠在亞洲東方的中國人,早在遙遠的上古和中古時代,他們的科技思想和科技水平,已經相當發達了,那些包括火藥、指南針、造紙和數學0的概念,為我們歐洲人開啟科技新時代提供了新思維、創造了良好契機,對此我們切不可視而不見。”“我認為古代中國的文明與西方文明相比,毫不遜色。隻有對中國情況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的西方人,才會對東方中國帶有習慣性的偏見或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