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二卷主編 張啟華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談談《國史稿》第二卷撰寫過程中在五個問題上的一些思考。
一、探索是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
10年的主題和主線
《國史稿》第二卷寫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至1966年“文革”發生前這10年曆史。這是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波瀾壯闊,而又曲折複雜,成就大,犯錯也多。人們的評價就眾說紛紜。所以認識這段曆史,首先要確定主線。主線是綱,綱舉目張。綱定下來,第一,決定我們對這段曆史全貌的認識,確定全書基調;第二,決定全書布局、章節結構等(全書各章都是主線的有機組成部分)。
主線,作為貫穿一個時期的紅線,在各階段呈現的麵貌和表現的特點會有不同,包括在有的階段犯了錯誤、遭受挫折;但總方向、總目標一以貫之。
確定這10年主線,在當時有兩個基本依據:
一是《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第6條對建國後32年(1949—1981年)曆史的基本評價。
《曆史決議》說:這32年,“總的說來,是我們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曆史。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是我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我國今後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
我們從中體會到觀察曆史的眼光和方法:盡管這32年中,有曲折,有錯誤,甚至有“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但對這段曆史的總體評價是這樣。這就是站在高處對一段曆史進行總體評價,所應具有的曆史眼光和應把握的方法論原則。
國史二卷這10年,包括在這32年中。所以,這一評價適用於這10年。
二是胡錦濤同誌2006年七一講話中對中國共產黨曆史的總體評價。講話中講到我們黨在85年曆程中幹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曆經28年艱苦鬥爭,領導人民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第二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第三件,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大幅度提高了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前景。胡錦濤同誌說:“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曆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這三件大事,是對迄今90多年黨史的一個總概括。
二卷寫的,就是第二件大事這個時期。其中兩個重點,一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國史第一卷),二是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這兩個任務的完成,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這是對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取得成績的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肯定,為我們研究這段曆史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以上所述中央對這段曆史的總體評價,至今沒有改變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在探索過程中,雖經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曆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這段話為我們研究國史、黨史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基於以上基本依據,對整個建國後60多年曆史的主題和主線,可表述如下:建國6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把科學社會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曆史。
這裏的關鍵詞有三,一是“結合”,二是“探索”,三是“逐步形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索”二字。在探索過程中,我們努力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但有時沒結合好,對馬克思主義作了教條化理解,脫離了國情,導致錯誤發生。經過挫折,改革開放新時期,總結經驗教訓,正確認識國情,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終於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找到一條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總之,我們一直在探索適合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經過挫折,總結正反經驗,直至找到一條正確道路。這就是建國後60多年曆史的一條主線。
正如最近習近平同誌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的:“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曆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係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
所以,探索,是這10年的主題和主線。
二、探索中取得成就是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10年的主流和本質
提出這個問題,是針對這個時期犯錯多的情況。現在一些文藝作品,涉及這段曆史,多是無盡的災難,說成績的不多。似乎談多了成就,是對錯誤的淡化、諒解以至於辯護。或者問,犯這麼多錯,還能取得偉大成就嗎?
我們作為國史研究者,對我們黨經曆的這種正確與錯誤、成功與挫折、巨大成功與巨大挫折錯綜交織的複雜情況,應該有辯證的思考,應該看到,這種複雜的曆史現象,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正是當時黨的理論和實踐正確與失誤交替發生的反映,也是我們年輕的共和國剛剛踏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艱難探索的寫照。
曆史事實是,這10年探索雖遭重大挫折,但仍取得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建設的巨大成就,為我國以後的發展奠定了最初基礎和寶貴經驗。所以,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是這段曆史的主流和本質。不因犯錯諱言成績,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不諱言錯誤道理一樣)。
10年的成就可從五方麵考察——政治、經濟、科教文衛體、外交、軍事。這些,在書中都已寫出,不再重複。隻強調幾點:
(一)政治方麵
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製度,基本上是在毛澤東時代奠定的(這裏也包括了建國頭七年)。概括來說,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的核心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製原則組織起來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同時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這些基本政治製度延續至今,已為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包括這個時期戰勝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破壞和武裝挑釁,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獨立等方麵取得的勝利。
(二)經濟方麵
毛澤東時代奠定的經濟基礎,往往受到質疑:或由於在領導經濟建設中有過嚴重失誤,或認為沒有係統的經濟思想,或認為有些經濟觀點早已過時。這裏談談如何看待這個時期,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階段,為以後的發展所奠定的經濟基礎這個問題。
1.提出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經濟戰略思想對當時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有些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一是提出突破蘇聯模式,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剛建國時,在毫無經驗可循隻有蘇聯模式可借鑒的情況下,許多體製隻能模仿蘇聯,用毛澤東的話說,這是沒辦法的事。但是在實踐中黨中央和毛澤東逐漸發現蘇聯模式的一些弊端。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風波後,毛澤東終於提出,搞社會主義建設不一定全照蘇聯那套公式,應該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所以,突破蘇聯模式,建設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思想本身,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就是一個巨大的開拓和創造。
八大前後,黨中央和毛澤東帶領全黨在許多領域探索,取得的豐富思想成果,集中體現在毛澤東1956年4月的《論十大關係》講話和1956年9月黨的八大精神中。其中提出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許多重要思想,就是開始提出自己的建設路線,原則和蘇聯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們自己的一套內容。這種探索一直持續到“文革”發生前。
二是提出中國工業化道路。毛澤東針對蘇聯東歐一些國家片麵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輕工業造成的市場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糧食產量長期低下等教訓,並從中國大農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工業化道路,即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以此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過渡。把發展農業放在重要位置,並以農輕重為序,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
三是提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在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中,蘇聯以“社會主義大家庭”為由,反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獨立完整工業體係。其他國家大多響應,唯有中國沒有就範。毛澤東明確提出,中國一定要建立自己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實現經濟獨立以保障政治獨立,並為此提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和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在這一原則和方針指導下,我國成功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取得了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
四是提出“四化”宏偉目標。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總任務及兩步走戰略步驟。提出有個過程,這裏不細說了。總之,分兩步走,本世紀內,全麵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這個宏偉目標,是這個時候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