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主編 程中原
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以下簡稱《國史稿》第三卷)的寫作20年來,的確有些體會。我今天主要結合《國史稿》第三卷的編寫工作,講九點體會。
一、從事國史編研這一光榮事業必須具有
使命感,責任心,自覺性
接受參與國史編研工作這個任務,調到當代所來的時候,我感覺到這是我人生的一大機遇,是十分難得的光榮的事業。
有沒有使命感,責任心,自覺性,這是可以由實踐來檢驗的。即是否認真負責做好工作,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這是基本的要求;進一步的要求,就是是否念念不忘於國史稿的編寫,也就是不僅盡責,盡力,還要盡心。這“三盡”是檢驗使命感,責任心,自覺性強不強的標誌。當然,這同興趣愛好也有一定關係。如果興趣愛好在工作中不強烈,可以在工作中培養。
對使命感、責任心和自覺性的檢驗,還有一個重要的關口,是遇到挫折、曲折、不順時,能否堅持,能否堅守,是否充滿信心,毫不懈怠。也就是說在出現前景並不光明並不樂觀甚至有些暗淡的時候,態度如何?在這20年中,有曲折、有前景暗淡的時候,要不灰心不懈怠,繼續幹,堅持幹。我記得2011年初,《國史稿》第三次送審,給30個部委審閱。這年春節,有的同誌有點憂慮,我比較樂觀,認為30個部委審閱是非常好的事情,要從中看到光明。我寫詩說:“二十年來辨是非,丹青終得照金匱。三審將審成真果,玉兔呼喚大雁歸。”結果被我說中了。經過30個部委審查,基本通過。修改稿又經過18個部委再審,再修改,結果紅彤彤的五卷《國史稿》正式出版了。這時,我心裏也冒出兩句詩“廿年辛苦不尋常,手捧史書淚盈眶”。這的確是真實的感受。我感覺我們有使命感,責任心,自覺性,就應該時刻做好準備,無論什麼情況下堅持把國史書寫好,一有機會就能拿出來;而不能說,有了機會馬上要了,才去準備,那就有點滯後了。
二、總的指導思想和大的框架結構必須十分明確
《國史稿》編寫工作一開始,指導思想就很明確,鄧力群同誌十分強調要“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利益和榮譽”。以後又強調要發揮國史資政、育人、護國的功能,要服務於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
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必須遵循的若幹原則,大致有六點:
1.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實事求是、具體分析,努力做到曆史與邏輯的統一,力求寫出一部具有國家水平的權威性的信史。這裏是兩個必須、兩個努力,達到一個目標。當時安平生同誌提出,鄧力群同誌肯定,我們的國史書要寫成國家版本,權威水平。這個目標,我覺得我們基本上達到了。下麵創新工程,搞的幾本專題史,我想也應該是這個目標,我相信也能夠達到這個水平。
2.遵循兩個曆史決議,同時要有創新精神。
3.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利益和榮譽。
4.緊緊抓住新中國曆史發展的主流,大力弘揚成就和經驗,正確認識錯誤,總結教訓。
5.注意體現國史特點。國史與黨史的特點有什麼不同,20年來大家反複討論。我認為討論很有必要,使大家自覺地清醒地加以區別。我感到更重要的是實踐,拿出國史書來,可以更好地討論什麼地方不像國史,什麼地方沒有體現國史的特點。我們這次總結經驗,這應該是個重點。大家都寫了許多文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分析哪些地方體現了國史特點,哪些地方還不夠,哪些地方寫得像黨史。這是很重要的研究國史特點的方法。
體現國史很重要的方麵,就是國史包含哪些要素。鄧力群同誌一開始就在《當代中國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文章,提出必須包括17個基本要素。後來,李力安同誌擔任所長,又補充了關於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關於大企業的布局等;我們以後又與時俱進,加進了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等內容。這樣共列出了24個基本要素:(1)版圖和祖國統一;(2)行政區劃及其重要變動;(3)人民代表大會;(4)共產黨的領導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5)國防和軍隊,武裝衝突和戰爭;(6)人口(包括人口政策的變化,計劃生育國策的確定和實施);(7)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8)科技進步、發明創造,科技成就及其應用推廣;(9)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和演變;(10)經濟成分和經濟結構的狀況及其演變;(11)階級、階層關係及其演變;(12)民主與法製建設,憲法和法律的製定、修改和實施;(13)政治文明建設,政權機構及其演變;(14)文化建設和文教科技衛生體育事業的發展;(15)社會建設;(16)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人的解放和全麵發展;(17)生態文明建設,人和環境的協調發展;(18)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實施,各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19)宗教政策和宗教問題;(20)改革開放;(21)西部開發和東、中、西部協調發展;(22)中央和地方關係;(23)國際環境和對外關係;(24)自然災害和對自然災害的抵禦。
6.寫作方麵文字上要夾敘夾議,文質兼備。鄧力群同誌特別引用孔子的一句話:“筆則筆之,削則削之”,即該寫的你要寫,要濃墨重彩;該刪掉的要刪掉,意思就是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同時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
這些原則,在各卷編寫過程中還形成一些具體的要點。就《國史稿》第三卷來說,對這一卷的總體把握有這樣四點:
1.區分十年“文革”和“文革”時期十年,“文革”時期不等於“文革”。
2.“文革”時期十年有三件大事:一是“文革”動亂和破壞,二是經濟建設取得進展,三是外交局麵取得突破。當然“文革”這件大事影響後麵兩件大事。2007年8月,在北戴河,我們給宋平同誌送《國史稿》內部討論稿,征求宋平同誌的意見。我向他彙報了鄧力群同誌的指導思想,編寫過程中如何處理一些問題。說到鄧力群同誌一直強調,我們編寫國史,要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利益和榮譽,要以寫成就、寫發展、寫經驗為主,對錯誤和挫折不應回避,但要辯證分析,講清楚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我們是怎樣認識錯誤、自覺地改正錯誤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走上正確的軌道。宋老表示:這樣認識和處理,很對。宋老講了一個很好的觀點。他說:有的書對缺點、錯誤過於強調,缺乏分析。沒有分析哪些錯誤是難以避免的,哪些錯誤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造成的,我們對待錯誤采取什麼態度、什麼辦法,怎樣糾正錯誤、走向正確。應該看到,我們犯錯誤,但人民還在奮鬥,國家還在前進。要把領導犯錯誤和幹部群眾的努力奮鬥相區別。寫曆史不能隻講領導的錯誤,而不說人民的努力,不說他們的創造和貢獻。
宋平同誌的這個觀點我認為很重要,他這個思想很有指導意義。你不能因為領導犯錯誤,而認為國史就沒有東西好寫了。我們一方麵要講領導在犯錯誤,一方麵也要講人民群眾在創造曆史,在推動曆史前進。
3.十年“文革”分為三個階段:“文革”發動(1966年5月)到九大(1969年4月),九大到十大(1973年8月),十大到粉碎“四人幫”(1976年10月)。我把這三個階段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形成這麼個說法,是否成立,大家可以討論:第一階段是“文革”,現在國外研究“文革”的,他們講“文革”就是講這一個階段;第二階段是因為“文革”而繼續進行的“文革”;第三階段是因肯定還是否定“文革”而繼續進行的“文革”,因此又發生批林批孔,發生1975年的整頓,又發生否定整頓,“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直到粉碎“四人幫”。
4.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在“文革”時期沒有中斷,兩種發展趨向中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趨向繼續得到發展。
按這四點,我們的《國史稿》第三卷就寫了三件大事,寫了正確趨向的繼續發展,三個發展階段也寫得比較清晰。
三、十分重視檔案史料的查閱、搜集和整理
為寫好《國史稿》第三卷,我們到中央檔案館查閱了不少檔案。比如吳晗寫的《論海瑞》文章,是胡喬木約他寫的,最後又經過胡喬木修改。我與劉誌男一起去檔案館查閱了有關檔案。看原始檔案與不看是不一樣的,實物擺在麵前,有一種震撼感。吳晗用毛筆寫的稿子,用八開宣紙,一篇文章從頭至尾基本上是正楷。胡喬木的修改,也是毛筆小楷,後麵加寫了一段,把廬山會議的精神體現出來。看了檔案,關於論海瑞、關於《海瑞罷官》的前因後果形成一個說法,就有了獨創性。
此外,我們還到很多部門去查檔案,到中央辦公廳、國家經委、鐵道部、冶金部、教育部、文化部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如江蘇、浙江,查閱了大量檔案。還查閱了林彪、江青“兩案”審理的部分材料。我們看了重要報告,也看了目錄。此外,還查閱了老同誌提供的檔案。大量查閱和研究檔案材料,使《國史稿》第三卷具有不少新材料、新觀點。
舉例來說:“文革”中經濟方麵的材料大量是從原國家經委來的;第五章第三節“規模空前的三線建設”,曾任西南三線建設副總指揮的錢敏同誌提供了許多材料;第九章“1975年整頓”是建立在許多檔案資料基礎上寫成的,有不少新材料新觀點。其中“煤炭、鋼鐵的整頓”中寫了一節“八大鋼座談會”(1975年2月18日至3月11日),這是別的書未曾寫到的。是我與李建斌到冶金部(現稱冶金工業局)查閱檔案的成果。我們發現在我們之前沒有人去查閱和利用過這次會議的檔案。我們到鐵路部查檔案,看了鐵路整頓時每天裝車、行車情況的簡報。運用這些材料寫出來的內容,可靠,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