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語錄”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是所有的人都不甘於平庸。我知道很多人是在絕望中來到新東方,但你們一定要相信自己,隻要艱苦努力,奮發進取,在絕望中也能尋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終將發出耀眼的光芒。
“俞敏洪創造”宋朝詩人方嶽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在人的一生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甚至是絕望的時候。尤其是創業這種風險極大的活動,開發、營銷、資金等等各個環節,稍有不慎,就會使自己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在絕望中沉淪,還是絕望中奮起?這對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選擇。
在絕望中,關鍵是要保持精神不垮,隻要一息尚存,就要勇敢地奮鬥下去,最終必將會成功,所以,俞敏洪將新東方的校訓定為“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從某種角度來說,俞敏洪算的上是一個天之驕子,從中國最著名的北京大學畢業,創建了中國最大的培訓學校新東方,桃李遍及全世界,甚至連上市的談判對手都是自己的學生。
但是,如果翻開俞敏洪的成長曆程,就會發現,俞敏洪的每一步幾乎都是從絕望中走過的。“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這句話對於很多人隻是激勵自己的一句口號而已,但是,對於俞敏洪來說,這句話就是自己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照,更是一次次對於生命的呐喊和反抗。在俞敏洪的生命中,至少有四次,是被命運拋進了絕望的泥潭,無論其中任何一次絕望,都會使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但是,俞敏洪憑借堅強的意誌和艱苦的努力,最終從泥潭中走了出來,在絕望中尋找到了自己的希望。
俞敏洪遇到的第一次絕望是高考的絕望。俞敏洪在多次公開場合都調侃自己參加了三次高考才考上了大學,甚至調侃阿裏巴巴的馬雲,說自己三次高考考上了中國最著名的大學,而馬雲參加三次高考卻考上了一所非著名的大學。當然,這是玩笑話,但是參加過高考的人,都會知道連續幾次高考不中的壓力,尤其對於一個農村孩子來說,心理的壓力、經濟的壓力、家人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俞敏洪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他選擇了勇敢麵對,第一次高考英語隻考了33分,第二次高考考了50分,但是第三次他成功了,並且憑借99分的成績走進了北京大學。
俞敏洪第二次絕望是在上大學期間。從農村出來的俞敏洪,走進北京大學,好像是劉姥姥走進了大觀園,非常地不適應。甚至看到其他同學看《第三帝國的興亡》都感到非常驚訝,學的是英語專業,卻口不能說、耳不能聽,不會琴棋書畫,不會吹拉彈唱,當時的老師現在的親密戰友徐小平,在一次演講中如此調侃自己的“老大”:“我是北大團委文化部長,王強是北大藝術團長,俞敏洪呢,是觀眾,而且是大禮堂某個角落裏的站票觀眾。”徐小平的話雖然有點尖刻,但是確實俞敏洪的真實寫照。用現在一個很時髦的詞來說,俞敏洪在北大的生活很“邊緣”。命運也沒有在他上學期間眷顧過他,他在上學期間得了肺結核病,不得不因此休學一年。但是,俞敏洪沒有選擇沉淪,沒有選擇混日子,而是更加勤奮地學習,他杜絕一切人際交往,刻苦訓練自己的聽力,最終憑借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
第三次絕望是在畢業之後。為了追隨時代潮流出國留學,他又是痛苦地申請了三年半,卻隻得到了一所美國二流大學的獎學金,而且隻有四分之三。剩下的要自己來湊,為了自己的出國留學夢,俞敏洪到外邊的民辦培訓學校兼職講授英語,結果被北大除名。當時,一個工作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是毋庸質疑的,工資沒有了,住房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更重要的是,被學校開除,這對於一向敏感而自尊的俞敏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俞敏洪第四次絕望是在創辦新東方期間。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次絕望,而是一連串的絕望,一係列的絕望。隨著新東方的發展,絕望一次一次的朝他襲來。新東方開辦初期,沒有生源,沒有老師,一切都要俞敏洪自己上陣,既要當老師,又要招生,還要出去做業務員,在寒冷的冬夜,手提一桶糨糊,哆嗦著往電線杆上糊小廣告……沒有生源,俞敏洪就采取免費的辦法提高人氣,沒有老師,自己就身兼多職,常常一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
隨著規模的擴大,矛盾也越來越多,和美國ETS的知識產權之爭,內部矛盾利益紛爭……處處都讓人為難,處處都讓人絕望。
麵對這麼多讓人絕望的困難,俞敏洪在“絕望”中尋找著自己的“希望”,在困境中尋找著自己的“出路”。他堅信,“哪怕是沒有希望的事情,隻要有一個勇敢者堅持去做,到最後都會成為希望。”最終,他挺過來了,不僅將新東方辦得有聲有色,而且辦成了國內最大的培訓學校,辦到了國外,並且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