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語錄”絕對不做自己能力控製不了的事情。自己一定要能當大廚,這樣當你的大廚撂挑子的時候,你還可以救場。
“俞敏洪創造”創業一定要從自己最熟悉的事情開始,這是所有創業成功者的共識。阿裏巴巴的馬雲、巨人的史玉柱等等創業精英,都有這樣的看法。
創業是一件風險極大的活動,尤其是在創業初期,最首要的目標不是如何“做大”,而使如何“站穩”,“能夠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俞敏洪在“中關村優秀留學人才企業”的會上,談到自己的創業體會,他明確地說:“促成創業取得初步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創業者本人在他所從事的領域或行業中具有相當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隻有這樣才能有威信和說服力,才會有更多有才能的人願意追隨自己。”
新東方之所以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培訓市場上迅速崛起,成為領跑者,這和俞敏洪對於英語培訓的熟悉十分不開的。
俞敏洪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係,對於英語專業知識沒有絲毫問題,而且畢業之後留校任教,對於英語教學自然是輕車熟路,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見地。他對於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學生的需求等等,都可以說是了如指掌。
還有一點很重要,俞敏洪曾經兼職在培訓學校講授過兩年英語,他對於各種英語培訓學校的優缺點十分了解,對於參加培訓學生的需求,他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創建的新東方,很快就站穩了腳步。
自己熟悉的事情,做起來就會輕車熟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好的結果。可以說,俞敏洪因為對培訓行業的熟悉,使他操作起來猶如鍾表一樣的簡單。舉個例子來說。由於他自己的專業就是英語,而且對於培訓市場的行情很熟悉,所以在招聘老師的時候,他就很容易選出符合自己的要求的老師。
俞敏洪本身是對於英語的業務非常熟悉,所以,開始大量的課都是他一個人在頂著,這樣不僅節省了大量的資金,而且時候講課質量得到了很有效的保證。即使後來新東方來了大量的優秀老師,俞敏洪的教學仍然深受學生歡迎。有人將新東方的教學風格分為三大門派:激勵派、學院派和激情派,而俞敏洪就是“激勵派”的掌門人,他善於利用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舞學生的鬥誌,渲染氣氛,將一堂課上的是新鮮有趣、活潑生動,更讓人有一種渾身充滿力量的感覺,所以深受學生歡迎,很多學生都以聽過俞敏洪的課為榮。俞敏洪對自己的教學能力也毫不謙虛:“我去給學生上課,我一定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打90分應該沒有問題。”
俞敏洪還有一個為人稱道的地方,就是GRE的詞彙量。新東方的老師在鼓勵學生的時候會這樣講:“你們要過四級嗎?詞彙最少也要有五千到六千的樣子吧,可是你們知道嗎,在我們新東方有一個人,有13萬的詞彙量……13萬啊。對,這個人就是老俞。不過請同學們不要太驚訝,這13萬詞彙中有5萬多是中文詞彙。”
這多少有點調侃老俞的味道在裏麵。不過這個數字還是很準確的。13萬詞彙量減去5萬中文詞彙,就是7萬多英語詞彙。俞敏洪的GRE詞彙量最多的時候的確能夠達到7萬多個。7萬多個英語詞彙量是個概念?流傳最廣的《牛津英漢雙解詞典》收錄的詞彙量也不過3000詞釋義,183,000詞條,收錄85,000例證。而俞敏洪就掌握了7萬多個詞彙,而且對於其用法、釋義是了如指掌。這即使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了,也是令人讚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