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語錄”勇敢地麵對任何困境,保持樂觀的心態,並且堅持到底。態度決定一切,也決定了最終的結局。
“俞敏洪創造”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在自己的《行路難》詩中,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深刻的表現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中的苦悶。其實,這又何嚐不是每一位創業者在創業路上的真實寫照呢?創業者在創業路上所遇到的困難,無論其難度還是數量,都是當年的李白所不能夠比擬的。遇到困難怎麼辦?隻有勇敢地麵對,想方設法戰勝困難,才能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困難是最會看人下菜碟兒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困難是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所以,麵對困難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勇敢麵對,戰勝困難。何況,辦法終究比困難要多。
俞敏洪有一篇文章叫做《臨界點》,文章中寫道:爬山爬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會感到一步比一步艱難,會感到筋疲力盡。抬頭一望,還有很長一段路,氣餒得幾乎想放棄,再也不想往上爬一步。但是,如果你沒有真的放棄,而是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一步一步往上爬,過一會兒就會感到全身開始舒適起來,爬山的樂趣由然而生。跑步跑到一定距離的時候,也會感到筋疲力盡,但隻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過一會兒你就會感到呼吸舒暢起來,兩條腿也好像自動跑了起來,繼續跑下去的勇氣會轉變成一種輕輕向前的慣性,接著跑下去你就能跑很遠。不管是爬山還是跑步,在你咬緊牙關的那一刻,就是你做一件事情的臨界點。如果你能堅持下去,就能挺過臨界點,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不再害怕所麵對的更長、更困難的挑戰,並且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獲得一種身心愉悅、一份成就感和一份自信!
俞敏洪在創建新東方的時候,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同樣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是老俞都扛過去了。
在老俞有了創建新東方的想法以後,就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學校,但是當他去教育主管部門了解情況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資格辦班。當時的辦學條件必須是中學或者大學的退休教師,最好能有副教授以上的職稱,還要有原單位的證明。這可把俞敏洪難倒了,自己從北大出來的時候,才是個講師,而且剛賭氣從北大出來,怎麼要北大給自己開具辦學證明呢?
就在俞敏洪一籌莫展的時候,他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他以前在東方大學上過課,這座學校有辦學執照。俞敏洪想到了“借雞生蛋”這一招,他去跟東方大學商量,自己以東方大學的名義辦一個外語培訓班,利潤平分。東方大學不出一分錢就可以得到了利益,自然一談即成。就這樣,俞敏洪邁開了自己創業的第一步,在中關村二小租了間教室,掛上了“東方大學英語培訓班”的招牌。
牌子是掛起來了,可是問題卻更多了。牌子有了,教室有了,可是沒有學生,當時的員工隻有俞敏洪和他愛人兩個人,是名副其實的夫妻店,而且租的又是平房,破房子,破桌子,破椅子,幾天下來,連個人影都沒有。
怎麼辦?總不能看著好不容易辦起來的學校就這樣半途而廢吧?俞敏洪情急之下,幹脆不收錢了,免費!免費對於清貧的學生還是很有號召力的,廣告打出之後,一下子來了300多人,教室擠不下了,隻好搬到操場上去。免費雖然沒有一點收入,甚至連房租都賠進去了,不過憑借著俞敏洪的講課技巧,總算打出了知名度,生源的問題總算解決了。
但是,創業路上的困難就像春蠶吐絲一樣,越抽越多。新東方沒有自己的教室,教學點分散在北京的各處,為了節約資金,大多數教室都是非常簡陋的,有的甚至就是廢棄的廠房或者倉庫,條件很差。冬天沒有暖氣,夏天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冬天雖然寒冷,但是幾百個人擠在一起,倒還可以忍受。最難熬的是夏天,天氣悶熱,而且那麼多的人加在一起,就像裝在罐頭瓶子裏一樣,那種滋味的確是非常難熬的。為了避免出現中暑等意外,每個大教室都會拉去大量的冰塊用來降溫,可是那麼大的教室,都被桌椅塞滿了,實在放不了幾塊,諾大的教室,就是放上一點冰塊,隻能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俞敏洪半是苦笑半是安慰地說:“再多也放不了了,咱門權當是心理安慰,就當是望梅止渴吧!”
嚴寒酷暑雖然艱難,但是不影響上課學習,可是沒有電怎麼學習呢?這個問題就大了。當時的北京,被人戲稱為“大拉鏈”,到處都在挖坑修路,停電那是家常便飯。怎麼辦?總不能因為停電不上課吧?俞敏洪拿出了最為古老的方法,準備了大量的蠟燭和煤油燈,哪裏停電就往哪裏送。碰到突然停電,俞敏洪就會對同學們說:“咱們就在黑暗中等待著光明的到來吧,我會給你帶來光明的!”等到蠟燭點燃後,一隻隻昏黃的燭光在教室中搖曳著,就像在舉行一個神聖的彌撒儀式。很多年後,許多學生在給俞敏洪寫的信中,都提到永遠不會忘記在昏暗的燭光中學習的時光,那是一個人生的印記,無數學子的人生和夢想就在這燭光中得到升華。